大概的意思是:一个省级电台的女主播,觉得自己工作努力收入低,身边也都是爱岗敬业,“把节目当孩子养”的中年人,但电台辜负了他们,时代也辜负了他们,如今他们自己吃不起饭,孩子上不起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负重前行。
然后有不少人说,“文笔真好,感同身受”;还有人说,“机构应该尊重这些人的付出”。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千言万语无非一句“我也是这样的人,我要加钱”。
但这篇文章,说句心里话,理由不少,但意愿不够。媒体人转这个,老板不高兴,老百姓也不会帮你说话。
你觉得很可怜是吧。但你两头不落好。这类事情,最不值得做。
二
文笔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着重说说那些“不落好”。例如最后这段:
这个数字,老百姓看了肯定不高兴。你12块钱能在单位食堂搞定一天,我拿着12块钱跑到楼下,连番茄炒蛋盖浇饭都买不到。我就算一日三餐都自己做,这个价格也不可能拿下来。
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吃这种福利食堂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一种隐性收入,你拿出来说事儿,不像是诉苦,反而像是炫耀。我非但不想转给台长,还想转给纪委,探究一下这个巨额补贴究竟合不合理,能不能公开招标市场运营。
这两千来字的文章里,一直会蹦出一些“别扭话”。但最让我别扭的是这句:
在职场上,最怕“情怀”这个挡箭牌。我跟你讲出路,你跟我讲情怀;我跟你讲改革,你跟我讲情怀;我跟你讲变化,你跟我讲情怀……哪有什么情怀。在许多人嘴里,“情怀”无非是不肯变化、懒于学习的借口。什么“从头开始并不难”,对你们来说,从头开始难爆了。你们最好什么都不变,然后恢复以前黄金时代的荣光。上世纪80年代,纺织工人一开始想不通,后来想通了;上世纪90年代,寻呼机客服一开始想不明白,后来也想明白了;怎么都到了新世纪了,手握宣传利器的媒体人想不明白了呢?你觉得收入低,前途黯淡,那就应该转岗、离职、转行,冲破自我束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这有什么问题吗?明明是对离职这件事情没把握,觉得现有的工作体系很熟悉,想太太平平做到退休,为什么非要给自己戴上“情怀”这顶高帽子呢?退一步说,你离开省台,难道就丧失了话筒前的情坏、媒体人的执念了吗?是键盘被收走了,还是话筒被盖上了?所有的“情怀”,都得建立在“需求”与“能力”上。前者是“工作的意义”,后者是“自己的本事”。否则,那就不叫情怀,叫矫情;那也不叫执念,只是你习惯了这份安稳,不接受它的改变而已。我挺想知道这位女主播到底主持哪档节目,听众多少,有没有社群,日常怎样和用户交流的。可惜没有。如果你是个面对话筒的人,你的价值并不是“省台”这个名号,而是你的声音、你的节目是否被听众需要,他们能不能和你取得联结,你是否关心他们的提问,听他们的建议,对他们的信任和倾诉不断予以回馈。如果这份需求足够大,能力足够匹配,领导绝对不会轻易拿下你的节目。就算平台日渐式微,领导昏庸糊涂,你也能在这份需求中找到一片新天地,而不是“顶我上去,给台长看到”。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有些人就是故意想不明白。毕竟它很累,也容易露怯。背靠平台红利鸡犬升天的日子多开心啊,但他们就是不肯承认:“红利期”再长,也是一种“非常态”;那些价值,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看到海底捞的服务员、外卖小哥、快递员的收入比你高,你觉得“信念崩塌”——有什么好崩塌的。我们得勇敢地承认,和他们相比,一个省台的、不知道什么节目的主播,可能并不是那么被需要。别哀叹江河日下,别抱怨盛景不再。职场中的大多数冲击,无非是变成了它应有的模样。
不要用“不忘初心、胸怀理想”作为“不变”的理由。如果你是媒体人,那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工作“被需要”——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被听众需要、被市场需要。你不能把“打开话筒”当做工作的全部,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做。你要去看,去学。
做好了,肯定不止两千。或者说,省台给你两千,别的地方还有各种两千;做不好,那你得认。
还有,以后写职场困惑的,别把“不辞职”当做“情怀与执念”的表现。
那根本就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