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着肚子、流产10天上疫情前线:这些官媒宣传真的合适吗?

最近,很多官媒的疫情宣传稿件有悖人情人性化,在网络世界备受吐槽。

最近,很多官媒的疫情宣传稿件有悖人情人性化,在网络世界备受吐槽。

比如,湖北本埠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的宣传稿,从最开始的剪头发(从剪短到剃光头)、到挺着大肚子上前线、甚至流产10天上前线……在紧张的疫情中,性别问题往往在巨大话题本身中被人忽视,比如说崩溃大哭的武汉女生的视频被广传,扛着几十斤物资连夜奔赴疫区的女军人,却没有属于自己的镜头。

再比如,更多媒体报道都在强调女性的家庭身份,侧重和家人温情的场景互动,而并不是她们工作时的专业和认真。从中体现出来的对女性身体特征进行消费,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那么这些官媒将背离人情人性的女性身体,拿来当作新闻卖点宣传叙事,到底是否合适呢?

我们将视线再回到另一篇报道,女性占一线抗疫医护人员超过60%(另外的数据是女医生50%+,女护士90%+)的情况下,卫生巾等用品被认为是“特殊用品”被领导层一口拒绝。

微信图片_20200215010252

博主@梁钰Stacey自2月7号开始,发起了一个“姐妹战役安心行动”,与相关慈善基金会合作,为前线的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健康提供物资保障。

当她询问有无需求的一线医生,表示想捐献安心裤时,很快有人发出“哇~”的惊喜声,回应“有有有”。甚至,求助的医护人员不止是湖北省的,河南的医院也有向她求助卫生巾、安心裤支援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宣传者关注的并不是女性在特殊情况下的实际工作状态,例如医术、技能和聪明才智;而是在“外形”、“相貌”、“母职”、“妻职”方面大做文章,趁机构建出符合男性中心论的叙述。

女性主义者发现,男性的伊底帕斯情节是将女性物化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过程推动着资本主义商业体系结合大众传播媒介,刺激大众消费的欲望。女性不仅成为商品推销的对象,女性身体更成为商品展售的工具。

身体如同一个极具可塑性的符号,受到媒介的普遍关注。“他者话语”的微观化、日常化,介入加快女性身体媒介消费的异化。

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送的“社会文本”再现出来的“女性身体叙事”,流产10天后上战疫前线,挺着大肚子上前线,通过渲染极端案例,营造社会动员的氛围,这有悖于人性化叙事,在公众看来也不近人情,伦理。

官媒通过宣传案例故事“询唤”主体,使受众服膺于主流意识的社会动员。强大操控力的宣传媒介,通过这种“询唤”的过程,使得主体消除不满情绪,获得认同感、归属感,获得心理抚慰,从而自觉地听从召唤去服从于权威,成为官媒社会动员的自觉参与者。

在媒介社会动员的时候,需要规避用力过猛的低级红,高级黑。用力过猛的刻意煽情,现在越来越不得人心,大家也看得很穿。要客观平实,实事求是,不夸张、不渲染、不润色,“低级红”往往更有市场,也更具有欺骗性,“低级红”不是真红,从实际效果上成了“高级黑”。

除了”低级红“、”高级黑“,还要警惕庸俗的浮夸文化、吹捧之风,防止封建文化残留的“马屁”流毒发酵,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政治投机。

2019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 从网络流行语到正式写进中央文件,”低级红“、”高级黑“这一形象表述都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文件中所指的”低级红“、”高级黑“,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就是要警防一些人把党的信念和政治主张简单化、庸俗化、极端化,或用低级手法、糊弄应付搞”伪忠诚“,或用隐晦方式,明褒实贬。

落实在新闻媒体具体,就是必须高度警觉,切实增强政治辨别力,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坚决抵制此类歪风邪气。

这些实际上是“捧杀”,看似”红“,实则是”高级黑“,是“糖衣炮弹”是”带偏舆论“,在低层次形式上的“政治正确”包装下,脱离实际,过度引导,引发受众逆向思考,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不能很好的宣传好党的政策方针和实际作为,反而引发人民群众的反感,这是要不得的。

个别媒体甚至少数新闻媒体中的干部奉行庸俗的媚俗哲学,不坚持实事求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大搞马屁文化、吹拍之风,以溜须拍马吸引眼球,跪舔媚俗,以阿谀奉承谋求上位,达到个人”升官发财、求仕途发达“的不可告人的庸俗目的。

这些人哗众取宠,刻意抬高调门,用尽夸大赞美之词表态度表忠心,天天把讲政治讲忠诚挂在嘴上,实际上是两面人,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要警惕新闻报道中违背基本常识、人情常理,过度渲染、拔高、神化典型,制造”假新闻“,负面事件报道中背离事实、常识的生硬对冲。 要遵循常识 、符合公序良俗、在事实、知识、逻辑、观点上,要经得起事实和逻辑推敲,经得起舆论审视。

微信图片_20200215010322

有一些媒体人声嘶力竭的高分贝嘶吼,用夸张的造型、高分贝的叫喊和主观情绪,替代理性思辨,为了完成思想输出、观点输出而扭曲新闻事实,罔顾新闻事实,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中,是很容易被识破和引发质疑的。

他们缺乏专业素养、不讲新闻宣传的技巧和艺术,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味拔高、歪曲扭曲事实,将正面宣传做成粉饰渲染,博取政治资本的片面化报道。

过度消费女性,通过渲染这些极端夸张的个案,实际上存在媒介伦理失范。强化性别符号,福柯通过权力控制身体的观念,在女性身体意识形态中,女性身体矛盾的策源地,也导致了女性对身体审美的误读。

在战疫情第一线,活跃着众多女性医护工作者,她们是怀着崇高热忱的,是那么纯粹,没有一点杂质,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去主动适应国家、社会的要求,去完成时代所赋予她们的“使命”。媒介在宣传的过程中,不要通过强化非人性化渲染放大,为了实现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去消费女性身体,通过卖惨,去营造社会动员的热烈氛围。

建议参与报道的媒体,适当的描述确,益于大众更加清楚的了解女性医务人员的真实状态,绝不能违背媒介伦理。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尽管时代的进步逐渐为女权主义争取到一些正面发声,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女性的价值被抗击疫情中公众普遍的担忧而廉价地贩卖、炒作着,主流官媒却仍然毫不关心女性的自我权益和隐私。

正如这一次疫情中,一线工作者关于卫生巾的基本生理需求,都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除了符合性别刻板印象认知的女医生和女护士,雷火神山工地上的建筑女工更是一个巨大的盲点。

挺着肚子上前线、药物断奶、甚至流产10天上前线……这些真的合适吗?

拿女性的身体来做宣传的做法,极为不妥。宣传要讲究技巧,宣传要尊重公序良俗、宣传要服膺于人性,要让人信服,要真实,要和民意民情共振,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要搞低级红、高级黑的一套。

真正内心对女性人权尊重的人,不需要去抬高女性身为某一身份的光辉和伟大的形象,比如说:母亲的伟大,妻子的奉献。因为这些都是捧杀,而且是把女性定位某种身份而不是一个个体。

如果不身为母亲或妻子,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在社会上,就会备受歧视和质疑。不需要赞扬和歌颂,只需要平等的作为人的权利。这也正是当下媒体所需要注意和谨记的。公正、平等的女性视角,不仅仅是疫情中的女性医务工作者所需要的,更是时代每一个女性需要所在。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推动新闻宣传的变革,改写了传播格局,在这个语境之下,新闻宣传要讲规律、讲方法、讲技巧、讲艺术,新闻媒体要洞察网络,有效回应分众化的社会表达,进行注意力引流和社会心态导航,有效引导舆论。

新闻工作者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都要讲真话、实话,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能为了个人私心,搞低级红、高级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