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2》重生难题背后:公安剧困境渊源考

“嗯,介绍一下,这是我大表哥”。

“嗯,介绍一下,这是我大表哥”。 

网剧《重生》在优酷上线前,《白夜追凶》官方微博为这部衍生剧营业。热门评论却都在求《白夜追凶》第二季。

《重生》虽然在豆瓣上评分不低,但并没有延续《白夜追凶》的爆炸性成功。

无独有偶。

2017年与其质量匹敌的《无证之罪》监制韩三平和制片人在2018年底交出了《原生之罪》,但该剧的豆瓣评分只有6.3。并且,《原生之罪》的整个故事架空。据业内消息称,这种整体故事背景架空但明显是以国内为背景的刑侦剧后来也受到严格管制。

2014年广电总局禁止涉案剧在上星卫视黄金档播出的禁令解除后,伴随着网剧的发展,先是迎来一波公安剧制作高潮,如2014-2017年《暗黑者》《法医秦明》等小体量网剧相继播出。而2017年《白夜追凶》《无证之罪》作为超级剧集一炮而红后,公安剧的质量提升、数量迎来爆发。业内专攻这类剧集的编剧、制片人都能感受到当时带起的“白夜热”。

但也就是从那之后,涉及公安、刑侦的剧反而越来越难产。“你没发现这类剧的制作周期越来越长吗?”经一位业内人士提醒,河豚君收集了从2014年禁止涉案剧进入卫视黄金档的禁令解封后一些知名的公安剧,发现2015年《暗黑者2》从开机到播出只用了4个月时间。而《暗黑者3》的开播时间为2019年3月,距离开机已经过去整整28个月。

根据统计,近几年的公安剧制作周期呈现这样一种态势:距离现在年代越久远的剧制作周期越短,越接近现在的项目制作基本周期越长,且续集或相关作品的豆瓣评分往往要低于前作。

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公安剧制作越来越精良,制作周期必然要拉长。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公安剧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需要面临比野蛮生长时期更严苛的审查。

首先是题材的撞车,据悉,自从《红海行动》《战狼》等作品走红之后,反映中国警察跨国执法的影视作品数量激增,仅2018年上报的相似题材已经接近30部。但某部对此颇有微词。而甘肃白银案侦破后,8家影视制作机构申请拍摄该故事的电影。

其次是具体拍摄手法、叙事情节的审查。暴力血腥场面的尺度、对刑侦技术的展现、对真实警察生活的展现等,甚至主要人物的性格都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细致审查。

但令大多数创作者头疼的是,目前大多数关于公安剧的审查都没有落到书面上,这导致创作者们和有关部门在动态中互相试探底线。

为什么公安剧难有优质第二季?

“现在是典型的已播案例不能成为案例。”制片人谭远(化名)一语道破目前大多数公安剧难出续集的根本原因,“《白夜追凶》火了,你照着来一个保证不行。”

在他看来,这部剧的主角以双胞胎身份偷龙转凤的设置现在肯定不好过审查这一关。“《白夜追凶》当时比较火在于它的稀缺性。公安局内部有一个卧底,这不是公安剧而是谍战戏的写法。但现在不行,主角是个在逃犯,还是在警察眼皮子底下,不管最后是什么这个人是不是清白的,这种写法现在看来肯定不妥。”

微信图片_20200326103734

另一方面,这种体制外人士主导破案的形式近两年也不太提倡。公安剧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模式,即警察与聘请的体制外人士一起查案。网剧《心理罪》采用犯罪心理学天才+警察的搭配、《暗黑者》是警校教授+专案组、《原生之罪》是被吊销执照的律师+刑警队长、上星剧《猎毒人》则是化学老师+缉毒警察。

但在有关部门看来,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很多作品中负责侦查破案的主体不是警察,而是协助办案的普通社会群众,这其实是严重偏离公安机关职责定位的。”所以,以上作品如果想要出续集,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人物定位和关系。同时,公安剧的整体基调也要有所把控。

一个反面教材就是《无证之罪》。在谭远看来,《无证之罪》的雷区就在于触及各种阴暗面。“第一,社会阴暗面太多。第二,人性阴暗面太多,尤其是主角里面人性阴暗面太多。第三,秦昊饰演的严良是被系统边缘化的人物,是个人反思体制,这肯定不行。”

《无证之罪》是典型的以社会推理为基础的作品,剧中所有主要人物都有或多或少越过红线的行为,尤其邓家佳饰演的女主角为了掩盖罪行伙同其他人阻挠办案,秦昊饰演的警察脾气暴躁、不按章程办事、黑白两道通吃,家庭不幸福。且《无证之罪》塑造的整体世界都略显灰暗。“一般涉及到人性阴暗面的作品,有关部门会口头告诉你,不要过多展现报复性人格,什么对社会不满就去各种报复啊,这些都不宜过多表现,但《无证之罪》里面都涉及。”以谭远的经验看来,个人反思体制是明显的政策禁区。

参与过公安剧创作的编剧小可也告诉河豚君,一些创作主旨不明确,格调灰暗、是非观念模糊,刻意追求复杂的人物关系设定,宣扬犯罪有理论、有因论的作品是有关部门的敏感点。而在具体的人物塑造上,也不能为了追求人物个性突破警察纪律底线甚至是法律红线。类似警察在刑讯过程中使用暴力行为是肯定不行的。

针对这些情况,很多剧集选择将背景架空,或干脆把拍摄地放到国外,如网剧《唐人街探案》在泰国、《悍城》在马来西亚。所以,尽管《无证之罪》没有出续集,但后续平台又与《无证之罪》的幕后监制、制片人炮制了《原生之罪》,并将拍摄地点选在马来西亚,故事架空。但谭远告诉小娱,在这之后架空这种“曲线救国”模式也行不通了,“说的是中文、都是华人的事儿,有关部门觉得其实还是影射国内。”

而一些能够出续集的作品也会在整体故事、展现方式上打折扣。“一旦大量创新集中出现在一个题材,要么是政策带来的题材禁区解冻,要么是政策带来的空白点被填上了,但现在的结果是一旦填上,以后就再也不能去填了。这是创作的第一个难点。”这些规定之下,也不难理解很多公安剧难出续集的原因。

第二个难点则是浮空的政策。

“这些创作需要跟着政策走”

公安剧本就是影视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类别之一,尽管门槛高,限制多,但至少在谭远看来是有价值的,“公安警匪本身就是个强赛道,虽然可能受众没有甜宠、家庭情感那么多,但固定人群是有固定需求的,非常值得精耕细作和深耕。可是政策不断变化,让很多创作者很痛苦。如果一刀切,干脆就彻底不碰了。”

目前针对公安剧的审查条例大部分停留在比较笼统的概念上,加上政策的浮动空间大,造成创作者战战兢兢。“这个不是只针对公安剧,谍战剧也是,不稳定。其实大家不怕难,只要政策稳定,我们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创作空间。但是上个月还没说这个不行,要开机了或者拍完了才说不行,而且是很多地方都不行,非常细致。”这就导致剧情、人设甚至整个作品的精神内核都要修改,“有时候导致我们很多业内人士自己也经常找不到那个戏核在哪儿。”

近年来随着国内影视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对影视创作的约束越来越细致,在很多创作者看来,公安剧有更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时代特征。“其实这些创作是需要跟着国家政策走的,我平时都会研究这些政策,编剧是需要跟制片人、导演同步的,自己平时就得关注这些东西,这样自然而然会省去很多麻烦。”

最成功的例子是已经播出的《破冰行动》,尚未播出的跨国追逃经侦大剧《猎狐》也是顺应政策的作品。“一般来说自上而下的都好做,自下而上的不好搞。《破冰行动》本来应该是广东省厅报的项目,等报到公安部之后变成公安部宣传局亲自抓的项目,那就不一样了。而且,这部作品真正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地方不是破案,是反腐的部分。其实跟《人民的名义》一样,打了一个反腐话题。《人民的名义》当时火是因为之前禁反腐题材10年,突然有这么一部看起来很大尺度的戏,一下就爆了。”

除了反腐这个卖点,《破冰行动》还涉及到扫黑除恶。这也是政策导向下的结果。《破冰行动》立项时间为2016年,但剧本在市场上转了两三年,最后才被爱奇艺接手。十九大以来,扫黑除恶成为中央大力部署的专项行动。2018年《破冰行动》开拍,彼时正赶上扫黑除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上线后成为典型的成功案例。同理,今年初就被炒得火热的扫黑除恶大剧《掌中之物》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被市场化的可能。“这些都需要从上至下的大规划,可能策划阶段就要跟金盾、公安部门沟通。”

在谭远看来,缉毒是公安剧中比较好切入的题材,也是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类型,“因为正义和黑暗的对比比较鲜明,不容易踩雷。”但实际上由于目前刑侦和缉毒已经占据公安作品的大半壁江山,目前有关部门更鼓励做其他分支的作品。同时,由于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来,已经有很多家影视制作公司提出要进行相关创作,此类相关作品想要再过审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据悉,这两年受《战狼》《红海行动》的市场效应驱使,仅2018年上报的反映中国警察跨国执法的影视作品已经接近30部。

因此,避免跟风模仿和题材扎堆一直是审查重点。这也倒逼创作者们在公安剧中寻找更多角度。实际上谭远能够感受到这几年公安局的类别跟以前确实丰富了很多。比如2015年左右风靡了一阵心理侧写和法医探案,但2017年之后催生了另类刑侦剧,如今又有跨国追逃的经侦案件。

尽管有限制,但公安剧的类型还是在不断丰富。

“舞台就这么大,你非要跳出来是不现实的”

“审查的东西太多确实会限制想象力,你本来可以往百里以外去想,现在会自然而然缩到十里以内。但我觉得作为编剧,主要考虑的是你怎么能把舞跳好,不要老琢磨着怎么把镣铐摘了。”在与有关部门的接触中,小可根据公安部的文件渐渐摸出了边界和红线。

首先,整部剧的价值观和定位肯定不能有偏差。除了上文提到的整体格调不能太灰暗、侦查破案主体必须是警察外,需要真实还原公安工作和警察形象,更不提倡牺牲警察的形象来烘托其他部门的形象。并且,最好不要涉及窝案。“可以有个别道德败坏或没把握住自己原则的分子,是警队里的败类,个别可以,但一伙人肯定不行。这个原则也是对的,毕竟如果真这么做也太刻意、不真实。”

除对题材、风格上的规定外,公安剧的具体呈现方式也需要注意,特别要注意办案流程是不是符合规则。比如,民警不按规定驾驶警车、公车私用、夸大大规模长时间警匪枪战场面、警察将枪支带回家过夜、不具备持枪资格的人员使用警用枪支,不按规定着装、着装与现实有出入等。

同时,凭空捏造公安机关不存在的部门也是不允许的,对各级别、各部门的功能也不能出现差错。核心在于要展示规范的法律法规和执法办案规范及民警行为规范。因此,警察的外形、着装也需要特别注意,“男警察留长发蓄胡须、女警察着警服时戴耳环、戒指等饰品都是不对的。”在警局内部,警察也不可以称呼上级领导为“老大”、“老板”等。

可以看到,尽管是“白夜宇宙”的第二部作品,但《重生》的整体风格与《白夜追凶》大相径庭,前者更加严肃,警服、警帽是办案、出警的必要配置。强烈的对比是,在这之前的《心理罪》《暗黑者》《无证之罪》中的男主角虽然都是警察,但几乎都是一身便服,甚至胡子拉碴、烫头、抽烟。而工作期间饮酒、经常口出脏话、动作粗暴等有损警察形象的设定也需要注意。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公安剧中会将警察设定为家庭不幸福、或离婚或分居的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提倡的。

“辅助角色是可以有更多复杂性的,因为他不代表大多数,像《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虽然我们认为他可怜,但不会觉得他是对的。但绝对主角现在就不会有太多阴暗面。”

在具体镜头呈现上也不宜过度渲染惊悚、血腥、暴力、情色场面,这是一定的。如果成片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有关部门会给出具体意见,比如说哪个地方出现的血腥暴力镜头比较多,反馈回来进行修改。“(规避)这个是大家的共识,会选择替换或者减少这样的镜头。因为咱们国家现在还没做分级,虽然我们创作者觉得没什么,但也能理解,毕竟受众可能有青少年,他们看了这种东西可能不太好。”同时,剧情中渲染血腥暴力的枪战、械斗场景也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为了打斗而打斗。这些都是比较忌讳的点。同时,在具体的任务执行中,如果涉及卧底侦查,绝对不允许卧底为了获取情报进行色情交易、为了证明对犯罪团伙的“忠心”杀害他人甚至队友、卧底期间吸毒。

相对应的,此类作品也不宜过多展示犯罪过程和细节,尽可能虚化处理,以防引起潜在犯罪分子的模仿。这种情况下,之前《心理罪》等侧重心理侧写的作品就受到限制。“现在的公安剧破案过程中,心理侧写、微表情,包括测谎都不宜过多表现,之前的《美人为馅》《如果蜗牛有爱情》现在都不允许了。”

做了这么多公安剧,小可总结,虽然空间有限,但方法总归会有的,“如果我想达到一个目的地,但这条路开车限行,你就下车走过去。舞台就这么大,你非要跳到外面去也是不现实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