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2020年亏掉20个爽:相较于百亿亏损,行业污名化更可怕

在总局三令五申限制演员高片酬后,郑爽的大料还是让人震惊。

在总局三令五申限制演员高片酬后,郑爽的大料还是让人震惊。

近日郑爽的前男友张恒放出一段视频显示,郑爽在《倩女幽魂》项目上一开始的酬劳是1.5亿元,但是郑爽硬是加价到1.8亿元,最后双方协商到1.6亿,按照拍摄周期77天计算,郑爽的日薪达到了208万。

一部电视剧1.6亿是什么概念?

有网友算过一笔账,按照月薪一万元计算,这笔钱够一个打工人从五胡乱华不吃不喝一直存到新中国成立。如果是月薪6000,要从秦朝开始打工;同时有一个更加夸张的数据,这1.6亿元收入超过了绝大多数影视公司2020年的净利润。

这不是活生生的讽刺吗?

更何况郑爽还偷税漏税、阴阳合同。这1.6亿总片酬被拆分成4000万片酬与1.12亿元增资款两部分,从而完美规避了单个项目5000万元的上限,是明星和项目方一起配合的财技游戏。

这样的操作手法出现在郑爽的项目,文娱商业观察相信在其他的很多项目上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种做法严重践踏了行业的法规意识,不仅是限薪令下的顶风作案,更多是整个产业链上配合着的违法狂奔,应该有更进一步的监管跟进。

否则这两年影视行业低谷期的自我调整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如果行业得不到净化,污名化才最具有伤害性。

1.6亿完美拆分:

避税、阴阳合同、业绩造假……全是雷点

《倩女幽魂》(现已经改名《只问今生恋沧溟》)对于郑爽而言是一个赚钱、逃税的污点项目。

赚钱就不用多说了,1.6亿元的片酬已经说明了一切。而从逃税和阴阳合同方面来说,郑爽一家人都参与了策划。

资料显示在伪装成投资款的1.12元付款中,出品方以增资扩股的方式注入一家名为上海晶焰沙科技的公司。该公司背后的原实际控制人,是爽妈刘艳,只是在后来东窗事发后紧急更换了实际控制人而已。

通过这一操作,郑爽完美规避了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原本应该按照最高额度40%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仅需要缴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中间的差额可以帮助郑爽节省超过4000万元的费用。

不过对郑爽高额片酬感到震惊之余,也不应该忽视背后的出品方北京文化和世纪伙伴的奇葩行为。

北京文化2016年花费13.5亿元收购世纪伙伴,像当年所有跨界收购影视公司一样,在短暂的甜蜜期过后,双方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2020年世纪伙伴原控股股东娄晓曦在微博发声,实名举报北京文化财务造假,北京文化和世纪伙伴之间剑拔弩张,昔日合作伙伴想要鱼死网破。

指控财务造假的项目就有《倩女幽魂》。这其实是一笔糊涂账,就连北京文化自己都说不清楚,项目资金究竟有多少用在了这个项目上,后期各种腾转挪移,份额转出去钱收不回来如何挽救损失等。总之这个项目更多扮演着北京文化和世纪伙伴的白手套,涉及到洗钱。

如今郑爽是凉凉了;《倩女幽魂》这个项目基本上也没有播出来的希望了;而世纪伙伴被北京文化4800万元贱卖,基本上也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北京文化只剩下空壳,正处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中,往后能不能恢复还不一定。

很难说《倩女幽魂》项目在这一连串事件中到底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但明星、电视剧项目、上市公司组合在一起,是一股足够让行业污名化的力量,无形中伤害了大量勤恳付出精力的从业者。

2020年影视公司亏损126亿

郑爽带来污名化效应

郑爽208万元的日薪,有人按照年薪计算大概是6.4亿,进一步根据这个数据可以算出大厂们一年收入大约等于多少个爽?其中阿里巴巴最多,一年可以挣220个爽,微博更少,仅仅相当于4个爽。

看到这个计量单位文娱商业观察不禁一颤,相比较于大厂们的多少个爽而言,郑爽立足的影视娱乐行业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那么多上市公司、几十万的从业者一年忙到头竟然挣不到一个爽。

上面这张图是文娱商业观察统计的已经公布年报的14家影视娱乐类上市公司,可以看出就连营收状况最好的,2020年A股市场上的明星股芒果超媒的盈利能力不过才3个爽,其他公司没有能够超过一个爽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郑爽的挣钱能力秒杀超过90%的影视类上市公司,甚至很多影视公司比如欢瑞世纪、金逸影视、北京文化这样的知名上市公司,年收入都不足一个爽。

更加可悲的是,14家影视娱乐公司2020年净利润加起来巨亏125.77亿元,和文娱商业观察在文章 《整体巨亏150亿,影视股能够亏出个未来吗?》中预测的基本一致,影视行业2020年的盈利能力太差了,一年亏掉约20个爽。

郑爽这样的明星一部戏挣1.6亿,影视公司大部分都巨亏,这样的数据对比反映出来的是行业的畸形发展,最后沦为整个产业替明星打工的不健康状态,也难怪影视公司和国家监管部门三番五次呼吁限制明星片酬,希望行业能够走向规范化发展。

如今全网讨伐郑爽,不仅是对郑爽个人和家庭教育的议论,更是对影视行业奇葩行为的讨论,有污名化的倾向,这不能完全责怪公众的无知,而是部分从业者的行为刷新了公众的认知底线,让公众、资本和监管对行业乱象又一次失望。

这样的情况下,影视行业复苏难度大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