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配音:一把不得不用的“双刃剑”

为什么国内的影视行业如此依赖于配音?

不久前,仙侠电影《诛仙》由于有肖战、孟美岐两位当红偶像的参演,以小体量的投资掘获了超过四亿的票房,成为了中秋档的赢家。但在票房飘红的背后,该片也引来了观众一系列的质疑,大部分人认为票房数字并不能掩盖“粉丝向电影”的烂片本质。而打破一般电影传统,全员使用配音的行为更是遭到了不少diss,被网友诟病“现在的年轻演员已经到了没有配音无法演戏的程度了吗?”

相比之电影,国产电视剧中的配音更是蔚然成风,从年轻偶像到公认的实力派都或多或少的使用过配音。虽然大部分的观众已经基本上习惯了这种模式,但近两年来,关于配音的负面声音变得越来越多,审美的提升让一些人已经无法包容台词功底没有修炼“到家”的演员们了。

为什么国内的影视行业如此依赖于配音?辩证的来看,配音的利和弊分别都有哪些?

微信图片_20191006234756

配音既能“锦上添花”,又可“雪中送炭”

在影视行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美国和日本,配音使用的情况和国内有着明显区别。他们的影视作品大部分都采用了现场原音和演员本人为自己的角色配音的方式,专业配音演员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动画、游戏上。反观国内,影视剧则是配音演员们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曾经为《宫·锁心玉》《琅琊榜》等经典国剧献声的姜广涛,就曾经在采访中直言这种状态“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究竟为什么在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配音成为了影视剧怎么也甩不开的“拐杖”?

首先,就目前大部分国产影视作品而言,收音设备效果离国际水准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古装剧的收音,像横店这样的影视基地一般都会有若干个剧组同期一起开工,现场环境嘈杂,互相干扰。再加上古装剧演员身上厚实衣料摩擦的声音,鼓风机的声音,都会影响同期声的录制,所以大多数剧组只能选择后期配音。

第二,近年来国产剧中常常出现港台演员的身影,由于地域口音的问题,有一些艺人虽然演技过关,普通话台词却不过关。例如《甄嬛传》中表现出彩的蔡少芬,一口“乌拉拉拉氏已馊”(乌拉那拉氏宜修)的“港普”不配音肯定是不行的。

微信图片_20191006234751

第三,如果演员在现场表演中有一些讲错台词、逻辑不通顺、情绪不完美的地方,通过配音调整可以保证剧集的完整性。或是后期审查有需要修改的内容,配音也可以进行修正。

尽管同期声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演员还可以自己给自己的角色配音,那么为什么在影视剧当中还是配音演员的声音占据主流呢?

因为演员饰演角色的形象与性格未必与自己的声线相符,如果制作方觉得本人音色与角色差异较大,就会弃原声而选择合适的配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对于大部分没有什么配音经验的演员来说,他们对声音、情绪的掌控很难像配音演员一样得心应手。而专业“声优”则有着长期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技巧,能迅速的把握住角色要点,事半功倍的完成任务,据悉,一部50集体量的电视剧,他们大概只需要2、3天就能配好,速度再慢也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价格”方面也要比明星更加低廉。

所以在市场趋利的必然之下,让专业配音演员“声援”成为了制作方的首要选择。甚至对于一些赶进度、急于出成品的影视剧而言,哪怕演员本身秉持着对职业和角色负责的态度要求自己配音,也会被拒绝。演员王传君就曾经在采访中吐槽,他放弃休假专门赶回北京为自己作品配音,却发现片方已经找人用了两天的时间就配好了,“原来我演到80分,结果配完成50分了”。

在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倒逼之下,我们在影视剧中听到原音的机会变得愈来愈少,但总的来看,大部分配音不但没有给作品“拖后腿”,反而以既能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炭的“神仙演绎”赋予了角色饱满鲜活的生命力,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今年的暑期档爆款《陈情令》就首次开了行业先河,让声优与演员的名字一起登上了海报,认可了这些幕后“英雄”也是艺术创作的关键部分。结果边江和路知行两位“声优”的精彩表现果然为人物加分不少,不少网友纷纷评论,《陈情令》能“真香”他们绝对是功不可没。除了观众,不少演员本人也对配音演员的二度创作十分认可,孙俪就曾经表示过季冠霖对甄嬛的声音塑造非常出色,陈晓和贾静雯等明星也都曾公开赞美配音演员的专业。

可以说,为影视剧“发声”已经成为了国内配音演员“破圈”的主要途径,这种“中国特色”的模式让他们不必局限在游戏、动画等小众圈层文化领域,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获取大众认知度的可能性。

配音不该让演员失去“拐杖”就无法行走

尽管专业配音提升了整个影视行业的内容生产效率,为观众带来了不少听觉享受,但它的存在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暗藏了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

一直以来,配音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两高一低”:淘汰率高、需求量高、薪水低。据统计,目前全国的职业配音演员只有600人左右,圈子狭小、青黄不接,直接导致了配来配去都是那几个人的现象。曾几何时,在微博上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热搜,#电视剧都是他们四个人在谈恋爱#,大家摸不着头脑的点进去,才发现原来说的是边江、张杰、乔诗语、季冠霖这四位配音界的大咖。作为国内头部“声优”,他们基本上承包了近年来所有大IP男女主的声音,不少观众从一开始的好评逐渐听到了审美疲劳,“听久了都是一个味道,太容易串戏了”,认为越来越多的配音,已经使影视剧变得呆板、模式化。

另外一个问题就更加的令人忧心了。配音的广泛使用让有原音能力的演员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少,演员原声出演从昔日的“本分”到如今竟然成为了的“奢求”,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对演员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以至于造成了配音倒逼演员不用功磨练台词的恶性循环。

微信图片_20191006234805

在《陈情令》中,肖战和王一博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也凭借着贴合原著的真挚表演得到了追剧粉丝的不断点赞,但从网上露出的未配音版本来看,两人的台词水平距离合格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要走。如果说这些非科班毕业半路转行演戏的idol没有过基本功训练情有可原,还有不少科班毕业的演员都不敢尝试原音出演,或者一经原音就露出了台词上的“马脚”。

不少专业配音演员都曾经吐槽过,他们的工作本来应该只是二度创作,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救火队员”。除了不背台词的“数字小姐”、“数字先生”让人咋舌,演员一边演助理在旁边一句一句题词这样的奇葩情况都时有发生,加大了这些配音演员的工作困难,“我们干的是屎上雕花的活”一句话道尽了行业浮躁的弊病。

表演四字箴言有云:声、台、形、表,当中“发声”、“台词”排在前两位,可见优秀的台词功底是一个实力派演员的重要标签,虽然配音演员对作品有着难以忽视的补救与添光增彩的作用,但这不应该成为每部影视剧的“标配”。张涵予在不久前参加《天天向上》时就曾直言,声音也是演技的一部分,你不能只靠一张脸就去评荣誉。而一直演技稳定,从未失过手的张译在《鸡毛飞上天》中以一口标准的江浙方言让人惊叹,作为如假包换的北方人却能把南方口音演绎的惟妙惟肖,展现出了一个好演员应该有的台词水平。

配音究竟是不是影视行业的“洪水猛兽”?其实,《诛仙》最终引发了观众出乎意料的强烈“反弹”,并不是大家完全不能接受配音这件事的发生,而是在于这种现象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演员的职业评价标准,让不少人成为了失去“拐杖”就无法行走的“偷懒演员”。如果演员本身的专业能力没有问题,即使在各方面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了配音,例如《甄嬛传》之于孙俪,观众们也会欣然接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