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防疫,报纸停几天出报,值得理解!

媒体也不一定只有在纸上,才有媒体性。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钱江晚报》近日发布微博宣布,钱江晚报从2月5日起暂停报纸出版数日,大家可通过App、微信微博等阅读相关文章。

为什么这几天不出报了?

很简单,报纸需要发行,传统发行需要人力去送上门。

疫情之下,在发行分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人际传播,如果出现交叉感染,会出现人传人,这样很可能会导致疫情扩散、扩大。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流动带来的风险,钱江晚报者做是理性而正确的。

钱江晚报的这个举措或许为更多传统纸媒在疫情下的内容生产和经营带来启示,这种行为是短期内的非常之举,特殊情况。

  再说了,人家新媒体并没有停,最新最快的信息,通过移动端传播也是一样的,效果反而更好。

在新媒体资讯即时滚动传播的场景下,报纸一天一出报的内容,早已经无非满足受众的信息饥渴。受众越来越青睐最新鲜的、时效性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也可以或许,获取的速度和时效,要比一天出一次报的纸媒要强大。

在纸媒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报纸印刷后需要大量发行人员,人力投送报纸。

但随着纸媒下行趋势不可逆转,很多媒体将主要战场移至移动端、新媒体。

作为高能耗的造纸产业,煤、电、运输价格大幅上涨,使造纸成本随之加大。

传统报业经营困难加剧,报纸出版形势日益严峻。现在是报纸出得越多,亏损越厉害。

实际上传统媒体又是养印刷厂,又是养庞大的发行队伍,和新媒体、自媒体比较来说,实际上是重资产。

传统至纸媒的物流链条太长了:印刷厂—发行总站/邮局—批发站/分局—发行人员/邮递员—订阅箱/报摊—读者,这个链条太长了,成本也太高了,而且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其中,保障力量也太耗费人工人力了。

 “ 服务到家 送报上楼”,发行是报纸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供给线”,很重要,但是属于需要高密度人力投入的部分,属劳动力密集型。

目前,很多纸媒为了保障发行不亏,现在走的路是以“跳出发行干发行”,意思就是将读者变成服务对象,进而变成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

报业曾经是新闻业的代名词,但在如今数字化的浪潮中,生存困难的传统报业,为生存偏离新闻进行转型,带来的发行困境和有效阅读问题值得深思。

在此前的传统纸媒为王时代,传播什么内容、什么内容重要、是非如何评判、内容怎样表达等的主导权,皆由传统媒体掌控。

内容领域的“精英主义”,事实上在传统媒体中长期存在。

新兴媒体,拥有了传统媒体不可能具备的自由互动功能。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模式,媒体被“窄化”为“大众媒体”的时代结束。

一个“人人皆媒”时代的来临了。

传统职业媒体人牢牢垄断“媒体话语权”的格局被打破。

自媒体林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反映自己心声”的媒体内容需求,得到较大释放。

这也正是广大受众逐步抛弃传统媒体、青睐新媒体、自媒体的最重要的原因。

传统媒体也应该放下身段,放弃原有的“八股文”“日报体”和“播音腔”,站在广大网民的视角来选择、制作和传播内容。

传统纸媒,需要直面报纸行业经营不景气的现状,也要接受报纸的优势,被新媒体不断削弱的这一现实。

现在的报纸阅读量和有效发行量其实越来越有限,对于很多报社来说,报纸旗舰,主要依托官方认可和公务人员阅读,承担政治宣传作用,对于民间来说,购买和订阅报纸的人群越来越少,实际上是萎缩、势微的。

综合泛传播的大众媒体传播优势,越来越优先,专业媒体的优势,在细分化市场中逐渐凸显。

在强大的传统偏见制约下,纸媒停留在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时代,没有养成细化资讯、知识市场的新观念。

提供垂直内容的专业报纸,在数字环境更有可能在市场有所突破。

加快纸媒的专业化、服务化转型是报业应对数字化冲击的一个重要手段。

报业大佬们也深思——看看曾经有纸的历史,和假如未来没有纸的隐忧和挑战。

媒体不一定依赖纸,新闻不只只有在纸上书写才是新闻。

媒体也不一定只有在纸上,才有媒体性。

媒介融合,纸媒体要完全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和优势,很难,很难,报纸到为了是否要全部转为新媒体,是一个方向,也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是否一定有一个完结的终点,事实上也未可知,且行且看,且珍惜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