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报道失误戳中一些媒体的软肋

提醒加强对稿件审核之余,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部分道歉媒体日常采编管理漏洞在哪里,软肋一直存在。

这几天,不少业界人士在汲取几家媒体近期疫情新闻报道失误的教训。

提醒加强对稿件审核之余,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部分道歉媒体日常采编管理漏洞在哪里,软肋一直存在。

案例:贵州综合广播刊发谣言

2月15日,微博认证号“贵州综合广播”刊发致歉信息,承认自己发布了谣言,并称是个别人员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的信息。

1

【采编漏洞】道歉信息提到的错误行为,是个别人员所为。因此可以看出该媒体对新媒体日常采编管理中没有“三审三校”流程,也就是网友俗称的靠“小编”自己在管着帐号。

试想一下,按传统媒体编辑的编审思路,碰到这样的“大新闻”,一般会反问:别的媒体发了没有?毕竟是地方媒体,也不是属地新闻,自己肯定不会是首发媒体。接着问信源是否可靠?如果查看不到信源,地方媒体是不会轻易首发这样的全国新闻。

【其他案例】时间回到2018年,微博认证号“江西新闻广播”的曾有“当班小编”给一则新闻配错了图片,承认是“一时手误”,向“主管领导”汇报处理。

这些信息也显示出,帐号只由“小编”在管,稿件刊发全由“小编”把握。

除了贵州综合广播外,近期因为采编审核流程缺失或不严,出现刊播失误出来道歉的还有:

2

华商报汉中记者站今日头条号“华商汉中”编辑抗疫故事稿件时将其中两个事件混淆,造成了文中写有出生不到20天的婴儿说话的错误。

这个道歉信息也显示出,操作是“编辑”,没人去审核。

3

微博认证号“中国新闻网”2月16日道歉称,2月15日发布的《湖北武汉迎来降雪》组图稿中,因审核把关不严,把山东寿光的雪地画面,错当武汉雪景发出。

4

接着,认证信息是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微博号“新闻大连”也刊发道歉信息称,2月15日20时25分,“新闻大连”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震撼!大连雪地上惊现硬核一幕》组图帖中,因审核把关不严,把山东寿光 “中国加油”雪地图片,误为旅顺某小区雪景图刊发,误导网友,在此深表歉意。

这些媒体当时发现刊播失误后,都快速进行删除、修改等处理,并发布道歉信息。

媒体主动认错的行为,得到了大部分网民原谅。有网民认为,没有媒体能保证从不出错,发现错误后能及时勘误并致歉,是专业的做法。

不过,也有网民注意到,发布谣言信息或转发错误新闻的还有几家媒体。但这些媒体除了“默默”删稿,并没有“体面”地认错。

部分媒体做新媒体的软肋

没人=放手

以引起轩然大波的贵州综合广播微博刊发上述谣言案例为例,部分媒体平时因为没人,就“放手”编辑自行把关刊发、转发信息。

不审:“小编”自由发挥

部分媒体在社交平台开设的新媒体帐号,一般当成附属品来对待,有的只考核“小编”对帐号的日更量、吸粉量、10W+等指标。

媒体编审人员不参与或少参与新媒体内容审核,主要还是在推进媒体融合中当成“副业”来对付。在有重大宣传事件时会集中精力做一段时间,制造“爆款”。任务一完成,又只有“小编”一个人在维护。因此,网友才会看到上述媒体道歉里没有提及谁审核或谁参与把关。

部分媒体的新媒体业务不能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另外一个原因是考核与责罚较轻,“副业”投入大、产出小,与传统主业相比,缺乏全程监督的动力。

不会:跨界能力不足

除了责任心不强外,部分媒体对新媒体管理力量薄弱,源自能力不足。个别广播、电视媒体要发力新媒体传播,一样需要出版校审、图表设计等纸媒常设岗位的人才。

但在部分广播、电视媒体传统招聘或培训中,只关注了广播影视专业人才,缺乏对平面媒介、网络传播人才的关注。有的媒体甚至只有一个视频制作员、一个网页美工员、一个数据分析师。这些岗位人员工作好与不好,没人能提意见或监督,只有“放手”一人干,有时领导甚至还被“嫌弃”水平问题。

再退一步看,部分广播、电视媒体现有的高级职称人才、主要业务骨干,更擅长传统广电传媒业务操作,但如何识别跨界业务人才招聘进来?如何参与新媒体业务编审?如何区分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喜好?如何知道新媒体采编流程主要有哪些“坑”?还有不少人被“懵”住了。

举个例子。上述某媒体所在省份,过去两年评选出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把说唱歌曲作品、动漫解说作品评为一等奖或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这样的非新闻性视频作品能通过当地多个部门和多位专家评审与推荐,可见部分地方媒体对新媒体业务认识不仅局限于有误区,更局限于能力不足。

主编:当一周“小编”

疫情防控期间,任何事件都被公众加速放大传播。上述个别媒体如果要求“小编”加强审核,还难以堵住漏洞。

没有新媒体从业经历的主编、领导,应该到“小编”岗位一个星期以上去锻炼,通过文本编辑器使用、配图处理、预览推文、审核评论、视频制作等操作中快速了解新媒体日常采编流程和容易出错环节,在短期内修正采编流程,堵住管理漏洞。

而长期看,传统媒体需要就人才资源重置、媒体融合重构等方面做出谋划。

最后,重温半个月前的推文提示:

采编原则:准确性和科学性

不管是疫情防控宣传,还是地震等重大突发灾害报道,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中展开宣传,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准确性:要盯紧权威信源,核对时间、人名、地名、数字、术名。特别是稿件中尽量不要写出“日前”“近日”等表述模糊的时间。解读防控措施时要从发布机构推荐的人士中选择,避免其他人误读政策。对容易引起公众误解、难懂的信息,要从大众传播角度考虑做二次解析,并确认通俗性内容的准确性。

科学性:尊重新闻事实,除拍摄宣传片、形象照等非新闻情形外,不摆拍不可重复出现的现场场景。尊重基层事实,不美化一线状况,准确反映民声或内部反映,为防控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参考。不违反常识和法理人伦,降低“高级红”“低级黑”传播风险。不对公众推荐非科学论证的处方、民间偏方、个人独特处置技巧,一定刊播时要提示风险或适用背景。不使用“第一时间”等非科学性词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