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下资产千万睡大街,大神的悲剧是怎样铸成的丨现实说

在网上,有人叫他“窃·格瓦拉”,也有人奉其为“精神领袖”,原因无非是那句名句说出了广大“社畜”的心声

前段时间,曾以金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而爆红网络的周某刑满释放,引来网红经纪公司哄抢,引发了一场舆论狂欢。

在网上,有人叫他“窃·格瓦拉”,也有人奉其为“精神领袖”,原因无非是那句名句说出了广大“社畜”的心声。

在以年轻人为主的B站,“窃·格瓦拉”的名字和素材成为热点,随随便便“蹭”一下便能获得巨额点击量,部分网友也将周某的出狱形容为“精神领袖的回归”。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19

与其相似的还有“三和大神”(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三和人力市场做薪水日结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近来,这一群体在疫情期间的生存状态,也引起了网友热议。

从“三和大神”到“窃·格瓦拉”,外界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两种人代表了当下年轻人中的“低欲”“佛系”生活方式,也有人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扭曲的价值观”,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一种现象的形成用一两句话秒下判断总归有些草率。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24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专门针对这一群体做了一部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下简称《三和》),试图以跟踪采访的形式,找出这群人“可怜、可恨”的秘密。

成“神”之路 

工资高,活不累,来钱快。

挂逼面,挂逼水,双喜烟。

这就是纪录片《三和》中三和大神的工作和生活。前者是对工作条件的要求,后者是对生活的满足。如果再加上一句“网吧回见”的横批,或许就是他们在三和的全貌了。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27

看似简单的概括,实际上蕴藏了三和大神生存法则的精髓——低付出,低享受。

据纪录片调查,三和大神不愿去工厂上班,是因为受不了没日没夜的加班和工资的克扣,索性便破罐破摔,专做日结工作。赚一天便“跑路”,吃一顿4块钱的挂逼面(据说现在已经涨价到5元),买一瓶2块钱的挂逼水,抽一支几毛钱的散装烟,钻进一小时一块钱的网吧。

花光了之后从网吧出来,继续做日结工,然后挂逼面……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在三和人力市场催生了许多专门找日结工的中介机构,并在广告语方面极抓人心:干一天,阔以玩三天。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31

除了生理上的表象特征,三和大神在心理上同样异于常人。

在本片的采访中,人类骨子里的虚伪和虚荣心不见踪影。他们侃侃而谈,就像路边聊天一样自然,不会用“社会悲剧”这样的词汇来粉饰自己,基本上处于一个“躺平任嘲,我懒得care”的状态。

而“大神”的最高境界,则在于他们卖掉了自己的未来——身份证。

三和大神大多背负巨额网贷,虱子多了不愁,有人在榨干身份证的最后一丝价值后,将其以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价格卖掉,彻底踏入三和大神这条不归路。

纪录片中的一位受访者给人印象尤其深刻:他笑称自己是一位名下有着1500万资产的老板——在身份证卖出之后,他成了三家投资体量各有500万元左右公司的法人。

这位“大神”盘算着,哪天实在混不下去了,就想办法找上门去,“敲”这些公司几万块钱。

“有想过老了以后怎么办吗?”采访者问。

“老了?老了死了就死了,没办法了。”他这样回答。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38

生理上低欲,心理上无所谓,未来无盼头,构成了三和大神的几个主要特征。正如纪录片中所表现的,有的人已然成“神”,有的人还在路上,有的人选择逃离。因为这个地方,会迅速将人同化,乃至吞噬。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大面积出现,甚至形成一个地域标志性文化的原因在哪儿呢?

何以成“神”

与人们的第一判断相同,三和大神在总结自己的生存状态时说得最多的也是一个字:懒。

省事省力的工作自然有,但他们仍干不长久。

纪录片中的受访者东东是这样说的,“曾经快饿死的时候,被一个老板招进店,结果有一天老板娘来了,说我工作时一天到晚打瞌睡,或者就是边工作边玩手机,玩一天。我就说我不干了……”

除此之外,《三和》还发现了他们身上其他的共有特征:出身在内陆农村;幼年是留守儿童;父母为第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他们的成长经历惊人的相似。父母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农村,交给爷爷奶奶抚养。而爷爷奶奶往往不重视教育,又在生活上对其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所以大多数人吃不了苦。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42

这些还不是全部,单身也是造“神”的一大驱动力。在受访者中,在老家已经结婚生子的,往往与“大神”保持着一定距离。责任感是他们坚守底线的重要原因,“因为家里有老婆孩子要养,每个月都要给他们寄生活费。”

最不理解三和大神的,莫过于当地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这也是《三和》的一处神来之笔。

有一位受访者曾在工厂工作,因事故被截掉了手臂,他靠工厂并不合理的赔偿开了一家早餐店,用一只手臂撑起一个家,每日起早贪黑,转眼已过十八年。

尽管生活艰难,却不用遭受无家可归,无床可睡的痛苦,但他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

女儿已到上学年龄,他却无法在当地给她找到一个上学的机会。由于没有户口,也没有积分,更没有让女儿上私立学校的经济能力。

他或许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看管,接受有限的教育,成为新一代留守儿童。“留下来是没有概念的,这是别人的城市,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在这里挣钱。”

微信图片_20200502204746

城市建设中少不了他们的影子,可他们却依然难以为后代谋得一份未来。他对“大神”的不理解,或许也正是“大神”们对他的不理解。

长大之后干啥?放羊。放羊干啥?娶媳妇干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

“三和大神”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不想成为重复者的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极端的路。

《三和》在播出时之所以引起广泛的讨论,正是因为它没有对“三和大神”这个群体形成的原因以简单定论。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多种因素之外,非法网贷、网络非法赌博等多有呈现,而这些特征共同结合在一起时,更深层次的思考也随之而来,现代性悲剧并不只在三和发生。

何处无“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