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人化”的影视剧男性角色

我们需要的和期盼的,是立体的影视人物形象,而不是刻板印象和工具人人设标签。

已经鲜少看到到立体的男性角色,更多的时候“霸道总裁”、“男友力”、“渣”等等几个简单的词就能概括男性角色形象。在很多剧集里,男性角色已经纸片化,要么是被网友嘲笑唾弃的靶子,要么就是阻碍女性独立的障碍。

许放炮、梁海王、陈养鱼,一部《三十而已》批量为我们贡献了多个只为推动剧情而存在的工具人。更不要提《白色月光》男主张鑫,《幸福还会来敲门》黄自立,变成了让人“一言难尽”的男主角,仿佛他们的存在只为推动女主剧情而存在。

不要怀念《人民的名义》里王文革、侯亮平等复杂又深刻的角色,甚至连《我是余欢水》这样演绎底层小人物的艰难境遇与心路历程的男主也不能奢望。

《三十而已》三大男主

《白色月光》腹黑男主张鑫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她经济”的到来,80%的影视剧早已不再以男性为主要受众,女性角色开始成为故事叙事重心。在女性角色逐渐丰满的同时,却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问题——男性角色沦为工具人,人设却越来越趋同。

成熟、多金、痴情、霸气、可爱、帅气、技能满点、有担当等等,具备越多以上优点,就越可能得到观众喜欢。霸道总裁、完美男神、暖心忠犬男、小奶狗等等各类人设男主竞相角逐“限定男友”的头衔。“单调”这个在女性人设里被疯狂吐槽的词,在男主人设这里却很受欢迎。

有人说现在的国产言情剧已经没有男主了,有的只是人设和标签。男主人设要随着女性观众的审美变化和女主人设的变化而变化。无法独立存在,只能配合着女主人设满足女性观众的需求。

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是资深金庸迷看金庸的感觉——金庸的书哪里都好,就是女主的形象都太工具人了,完全都是为了满足男性想象。

即使聪明伶俐如黄蓉,也摆脱不了在家从父,出家从夫的束缚,所有的灵动都来自于不合世俗的父亲东邪,而嫁给迂腐的郭靖之后,就变成了神雕侠侣中面目可憎的中年女人了。

时代不同了,男女对换了,但是本质还是一样的。

男性角色被“脸谱化”

随着《甄嬛传》等大女主剧情的走红,以及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的崛起,影视剧的主流受众群体变成了青年女性,而剧情中的男性角色不再是情节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很多剧中,男性已经没有了复杂的人物感情,逐渐变得单薄且脸谱化。

Long long time ago,在偶像剧萌芽的年代,故事和剧情,还是主要围绕男性角色展开。男主基本上都是多金、英俊、不爱公主只爱灰姑娘的霸道总裁,而搭配这种男主的男二,通常都是温柔、深情的暖男,结果也很固定——不论霸道总裁如何伤害女主,男二如何治愈,都无法阻挡女主和男主在一起。

曾经张翰就在《一起来看流星雨》《杉杉来了》《温暖的弦》《如若巴黎不快乐》等剧中花式挑战霸总本总。为博红颜一笑,不惜承包鱼塘。

但是随着女权意识的崛起,女性观众已经不再满足这样的人设,霸总逐渐变为油腻的代名词,从男一退位变成反派。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油腻男主,无一例外的收获了不良口碑。这里面的男性,虽然还是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没有自身的光芒,更多的作用是和女性角色组CP。

而将男性角色工具人身份发挥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莫过于屡上热搜的《三十而已》。这个时候,男性角色甚至连台词都是为了配合彰显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而设定的了。

作为一个不懂圆滑世故、跟客户一谈生意就烦躁的烟花厂老板,许幻山的存在就是完全为顾佳升级打怪设置障碍。做生意是为了凸显顾佳的能力,买房子是为了给顾佳混太太圈提供路径,出轨是为了让顾佳手撕绿茶,甚至最后为成全顾佳的圣母人设而烟花厂爆炸踉铛入狱,完美收场。

而曾经的男一号选手霸总梁正贤,也变成了油腻的反派,只是曼妮成长的助力,顺便让人认清什么是“渣男”。

只有陈屿的性格通过剧情发生过转变,些许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在观众看来,或许只有这个男性人物是立得住的,但是也存在为了变化而变化,变化得过于突然与彻底的问题。

常见男主类型盘点

而男性的单一标签化,或者叫工具人化的趋势并非一蹴而就。观察近两三年的作品,是能看出来蛛丝马迹的。除了“软饭男”和“渣男”这种典型的工具男形象。还有以下几种模式化男性角色的存在。

从甜宠剧里的“死妈脸冷都男”算起: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里,口嫌体正直的冷都男,看似面瘫外表下的每一个微表情,都诉说着藏不住的喜欢;陷入爱情前的每一句“不行”“不好”“我喜欢谁都不会喜欢你”,都沦为“行”“好”“除了你我谁都不可以”的“真香”现场,或许是死妈脸人设正符合各路小鲜肉僵硬的演技,冷都男顺利接棒霸总成为男一的一时之选。

“脾气不好、爱臭脸,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约会”的韩商言成为国民“现男友”的绝杀技。万年冰山融化的戏码,真是亘古不变的少女心收割机。而扮演者李现也因为冷峻的外表火速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现男友”。

到多出现在古装剧中的“美强惨 ”:

消费总是要升级的,只是冷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幻想。以《琅琊榜》中胡歌的梅长苏,《鹤唳华亭》中罗晋的萧定权,《陈情令》中肖战的魏无羡为典型代表,又美又惨又招人怜爱。

的确, “美强惨”既能满足“颜粉”、“女友粉”的需求,又能照顾到“事业粉”对角色寄予的厚望,还能让痛心角色悲惨命运的“妈妈粉”、“路人粉”得到心理慰藉,如此“一举多得”,怎能不惹人怜爱呢?

《琅琊榜》梅长苏,麒麟才子、风度翩翩、玉树临风,他的真实身份却是惨遭灭门、身中火寒之毒的林殊,只能改天换面躲在暗处开启复仇模式。

《鹤唳华亭》萧定权,不被父亲喜爱,时刻被要求顾及皇储身份和皇家颜面。为了父爱和自我保全,一生都在权衡利弊、计较算计和眼泪中度过。

《陈情令》魏无羡,身世凄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从仙门弟子到修习鬼道,再到叛出师门、血洗不夜天。

《锦衣之下》中陆绎老婆跑了、老爹挂了、好友没了,原本风光的锦衣卫指挥使之子,摇身一变阶下囚,可谓情感事业双失落,虐得观众肝颤。

《传闻中的陈芊芊》中韩烁患有心疾,还要嫁入女人当家的花垣城,还要被女主抢亲,感觉已经不能再惨。

《琉璃》中的司凤,被女主虐了九生九世依然不离不弃,从三生三世到九生九世,可见现在通货膨胀到了什么地步。

还有大男主标配下的“作死男”:

随着大男主戏的增多,男主渐渐变得如同十年前偶像剧的傻白甜女主,本身弱鸡,靠主角光环和贵人相助走出通天霸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世界》中的男主徐天。网友评论这位男主:特别无脑,特别一根筋,特别热血的男主角,中二到没老大罩着,或者没有各种机缘巧合,能死一万次的那种。

什么导致了男性角色的“工具人”化?

究其原因,首当其中的就是女性意识和女权的崛起。无论是经济独立性,还是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的话语权也在一步一步增大。而市场对女性的偏爱的天枰也在倾斜。女性视角的内容更易出圈,更容易引发讨论。

其次是商业价值,在流量即金钱的互联网时代,内容只要受到女性观众的喜爱,就能带来流量。小体量古偶剧《人间烟火花小厨》仅在优酷平台的分账金额就破亿,投入产出比远远超出了市场上大部分的剧集。

毫无疑问,作为内容市场的主力军,女性用户贡献流量、话题、传播,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重视女性也已是内容市场的不二定律。就连《白夜追凶》等公认的男性剧集在宣发时,都会强调自己的剧“女性也爱看”。

甚至极端情况下,只要和女性相关话题,上热搜的可能性也更大。《脱口秀大会》里的演一场就爆一次社交网络的杨笠连续几期都是在吐槽男女话题。在现实世界吐槽男性,成为着娱乐节目出圈的利器。

杨笠吐槽直男盲目自信

然而可悲的是,虽然女权意识逐渐崛起,女性力量越来越被重视,但是今日社会仍然是个男权社会,唯此,才迫使女性在虚拟的影视剧中寻求慰藉。

就像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所著《男性的衰落》中所说的那样,“我希望,你选择打开这本书,是因为意识到我们需要质疑男子气概,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且阻碍着世界的进步。”

男权社会迫害的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被传统所束缚: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都是传统男权社会中男人的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

在英国,四十五岁以下的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从全球范围看,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们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所有女性吐槽的男性形象,何尝又不是这个社会给予男性的枷锁呢。

现在的影视剧中男性形象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男性审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突破原有刻板印象之后,建立起来的种种工具人人设模板,却又变成了新的桎梏。

屠龙少年最终一定要变成恶龙么?

与男权社会对男女双方都是一种压迫一样,女权过度的影视剧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对女性更美好,实则也是一种反向束缚的社会样板。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或者是被这样的世界所影响并投射到现实社会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

我们需要的和期盼的,最终还是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以及更加多元,立体的影视人物形象,而不是刻板印象和工具人人设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