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争夺"中国故事”,好莱坞筹码几何?

从神话到历史,再从传记到科幻,对中国故事如此涉猎广泛,好莱坞制片厂和流媒体平台究竟哪里来的勇气?

在“中国故事“IP化的影视进程中,本土与外国制作方即将迎来同台竞技期。

迪士尼出品的真人电影《花木兰》还未下映,由东方梦工厂和Netflix合作的动画电影《飞奔去月球》已宣布定档10月23日。夹在“花木兰”和“嫦娥”中间的,是由彩条屋影业出品、接棒“哪吒”的本土动画影片《姜子牙》。

由陈可辛执导的国庆档电影《夺冠》选择了郎平作为主角,而根据网球名将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改编而来的影片《李娜》已杀青。另一方面,据Variety等外媒报道, 《美丽心灵》导演朗·霍华德将拍摄一部关于钢琴家郎朗的传记片。不知道继郎平、李娜、郎朗之后,下一个被瞄准的当代中国名人会是谁?

回到一个月前, 腾讯视频和Netflix一先一后宣布了科幻剧集《三体》的主创阵容。前者由杨磊执导,张鲁一、于和伟和王子文主演,后者核心主创则包含了《权力的游戏》编剧、《星球大战》监制,以及布拉德·皮特和裴淳华的制作公司加盟,如此华丽配置堪称大手笔。可见开发《三体》,Netflix是认真的。

而对市场认真并不代表它重视中国文化,《花木兰》的失败案例就摆在眼前。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外国在中国题材中寻找制作方向的脚步,从神话到历史,再从传记到科幻,对中国故事如此涉猎广泛,好莱坞制片厂和流媒体平台究竟哪里来的勇气?

“英雄”的困境:集体与个人

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英雄故事,导演陈可辛从体育明星中得到创作灵感。先是郎平后是李娜,如果不是《夺冠》上映得如此艰难,很可能陈可辛是要拍一个“中国体育明星宇宙”的。

“1月19号首映前,我经历了人生最煎熬的一个月,但没想到那之后是更煎熬的七个月。拍了三十年电影,以前历经的所有酸甜苦辣,在这都不算什么。” 陈可辛在《夺冠》定档那天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夺冠》是一部经历了太多变数的电影,或许比疫情爆发、影院关门更让陈可辛感到煎熬的,是选角、更名还有上映前的多方反对声导致的删改。

从近年市场来看,国内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比较少见,集体主义电影则更受市场欢迎。

《夺冠》不是”郎平传”,也不能叫“中国女排”,就显露出立场的摇摆。电影前半段以剧情片讲述故事,但对郎平的形象塑造较为单一,这一人物的真正转折与内心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比如“郎平为什么去美国任教”等;而后半段以纪录片手法拍摄“中国女排”群体,对于观众而言这类场面缺乏情感共鸣。

与《夺冠》中的郎平相比,《李娜传》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要更浓烈。其实从近年来的主旋律动作片取得高票房成绩也能看出, 中国市场有着天然的集体主义英雄土壤,个人英雄主义故事能否异军突起,还有待观察。

因此好莱坞选择拍钢琴家郎朗的传记片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个人主义就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影片将改编自郎朗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影片将会从郎朗在沈阳的童年开始聚焦他的人生,制片方表示:“他被誉为最优秀的古典钢琴家之一,其戏剧性的演奏风格深受人们喜爱。郎朗的故事关于决心、激情、牺牲以及战胜困难的内在力量。这部电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拥有共同的真理,即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但与《花木兰》曾面临的质疑一样, 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怎么能深入了解郎朗,毕竟郎朗身上同样有着中国家庭教育色彩。当然传记片和迪士尼传奇片还是不同的,朗·霍华德有可能创造奇迹,制作出同时符合中西口味的作品,毕竟,朗·霍华德已经是传记片中的大师,拍摄过《美丽心灵》那样的作品。

科幻制作:“有这个条件”

刘慈欣将担任英文剧集《三体》的制作顾问,他表示:“我非常尊重和信任《三体》英文系列剧集的创作团队,相信他们一定会为全球的《三体》爱好者带来一系列精彩的视觉享受。”

然而就在去年,刘慈欣还公开表示不会把《三体》交给好莱坞拍摄,给出的两条理由是“好莱坞的科幻片主题不能复杂,必须黑白分明,《三体》违反了这条最根本的原则”,以及“好莱坞大片必须符合大众主流的价值观,而《三体》是不符合当下价值观的。”

2015年,《三体》电影开机,由张番番执导,冯绍峰、张静初主演,没人知道片子拍成什么样子。当时拿下版权的孔二狗在看完《流浪地球》后发了一条微博,称“为五年前仓促开始《三体》项目的草莽和愚昧感到羞愧。”于是,《三体》的海外版权最终落在了Netflix手中。

从不看好到如今的期待,显然,刘慈欣已经等不及国内用漫长的时间去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培育科幻编剧人才了。毕竟站在成熟的工业制作体系上,《三体》可以马上进入创作环节,只要能够调和文化与三观差异。

在科幻领域,好莱坞影视体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影史上的经典科幻片多出自美国,如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诺兰《星际穿越》以及卡梅隆《阿凡达》等,就连刘慈欣也多次谈到《2001:太空漫游》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我所有的作品只不过是对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原著作者)的拙劣模仿。”虽然言语姿态十分谦虚,但也传达了本土科幻小说是舶来品的客观事实。

《三体》在国内的影视化之路如此艰难,除了逼真且超脱现实的特效场景难拍、缺少科幻美学体系等之外,对科幻编剧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三体》作为“一个超越了时间和国家、文化、种族的故事,一个强迫我们去考虑全人类的命运的故事”, 对于编剧而言,科学和哲学素养的积累,对科幻故事感兴趣且有研究,以及擅长类型叙事每一样都必不可少。

而英文剧集版《三体》的核心主创几乎都是小说的忠实粉丝,对原著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对《冰与火之歌》的改编之路来看,制作团队能够完成庞大世界观的架构,以及投入重金呈现恢弘的奇幻史诗场面,因此在这些硬件上,Netflix能给《三体》不错的待遇,自然是不怕和中国本土的影视改编做对比的。

从以上角度看,中国观众对接受Netflix拍《三体》这件事,多少有种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对Netflix而言,这是必须要争抢的,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IP,好莱坞也不会轻易放弃中国电影市场。

国产片崛起,进口片的类型正在被颠覆

制作成本高达14亿,耗时4年的电影《花木兰》面临的不仅是票房扑街,口碑也全面崩盘。尽管,《花木兰》选择了刘亦菲这样一个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女主彰显着对国内市场的诚意。

其实之前迪士尼出品的公主片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就不尽如人意,从《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到《阿拉丁》,票房都未过10亿, 观众对于好莱坞影片的审美疲劳已经日趋明显。

中国电影市场进入急剧增长期后,引进片主导着电影票房,观众“大片意识”强烈。2009年的《阿凡达》更是将内地影史票房纪录提高了2.6倍。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此后中国观众有机会每年看到“34部大型引进片+30~40部小型批片。”

2015年是好莱坞在内地市场的转折点,《速度与激情7》在一个月内狂揽24.27亿票房,刷新内地票房纪录,同时这也是最后一个进口片的内地影史冠军纪录,这一年的票房冠军被国产奇幻片《捉妖记》拿走。

此后,好莱坞经典续集IP的总体票房走势不断下滑,《惊奇队长》票房刚破10亿,卡梅隆监制的《阿丽塔》8.9亿票房,DC的《雷霆沙赞》更是停留在3亿票房内。漫威的《复仇者联盟4》以破40亿的成绩创下了引进片的最高票房纪录,作为初代复仇者的告别之作,它引发了影迷们空前的观影热情,但这样的票房奇迹无法复制。

与好莱坞的票房号召力下降形成对照的,是国产片主场优势的凸显,当然这主要得益于本土类型片和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崛起。吴京、博纳影业出品的主旋律动作片,以陈思诚、徐峥、开心麻花为代表的冒险喜剧片都占据着稳定的市场份额,还有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片,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画电影,《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片也不时以黑马之姿刷新着观众的眼球和市场的纪录。

好莱坞电影要进入中国市场只有引进和批片两条路可走,不过“备忘录”已经于 2017 年到期,新的电影配额谈判还未达成。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炉,电影局从原广电总局划归到中宣部,改革后的电影局的职权划分有了明确的界定,“为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在政策扶持下,国产主旋律电影将会长期存在,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部分。

可以说,讲述超级英雄、依赖于特效、动作的经典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已经产生了很多相似的替代品,还具备本土文化特色的优势。与此同时,获奖的小众文艺片的引进、以及印度、西班牙、泰国等小语种电影给了本土观众更多观影选择。在全球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外都在寻找新的票房引擎,好莱坞大片也需要重新摸索中国观众的胃口。

而中国电影观众究竟喜欢本土口味还是世界口味,这是一个值得检验的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