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悬疑剧容易“烂尾”?

有才华的编剧不会让观众失望,没才华的编剧,能力仅体现在障眼法上,只会设套,不会解套,剧情“崩”,是预料之中。

又一部“烂尾”神剧。

9月23日,在微博热搜预热一天后,爱情悬疑剧《恶之花》终于迎来大结局。虽然编剧给出了万众期待的大团圆结局,但,爱之深责之切,这部吸引近10万豆瓣用户打出9.1分的高口碑神剧,也引发了“烂尾”争议。

迷信情节上的反转罔顾正常逻辑,“挖坑”太多填不上,为了吊观众胃口将极致高潮前置导致后半段剧情疲软乏力,这些《恶之花》中被观众诟病的问题,其实是99%悬疑剧的通病。

一「反转」就掉进「反逻辑」深渊

悬疑剧有三大法宝:高概念、巧结构、强反转。

“高概念”即新颖的创意。《恶之花》中,反社会人格的连环杀人犯和代表正义的女刑警同床共枕,在相爱相杀中引出救赎的主题,设定新、立意高,符合“高概念”的定义。

“巧结构”即巧妙的叙事结构。《摩天大楼》中,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两集一个单元,13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物,共同构成真相的关键,这属于叙事结构上的出奇制胜。

“强反转”无需多言,每一个看过悬疑剧的观众,都明白反转是怎么回事。

基本上,“强反转”是99%悬疑剧的标配,但只有1%的悬疑剧,能实现“高概念”或“巧结构”。

电视剧是批量生产品,同质化是常态,“高概念”是稀缺品。“巧结构”的创作难度并不大,问题出在观众身上。电视剧是大众消费品,太过巧妙的结构,会给观众造成观看障碍,导致观众弃剧。类似电影《记忆碎片》这样的叙事结构,悬疑剧是不敢轻易挑战的,因为99%观众会在第一集就崩溃弃剧,怒打一星。正常情况下,多数悬疑剧都懂得迁就观众,在结构上比较保守,不会玩出太多花样。

《记忆碎片》剧照

“强反转”的实现成本远低于“高概念”“巧结构”。反转无非一次次推翻重立,编剧创作、观众理解,都没有难度。并且,在一次次情节反转中,观众会一次次、持续不断收获意料之外的愉悦观剧体验,情感上是绝对享受的。

意料之外的反转容易,情理之中地圆回来难。

《恶之花》前10集,每一集都在反转。男主的身份,从十恶不赦的连环杀人犯,反转成了善良无辜的受害人;弱不禁风、瘫痪了14年的男二,反转成了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大boss;每一分钟都在表演我是凶手的白院长,反转成了爱子心切、良苦用心的绝世好爸爸。

这三个关键的“强反转”,基本概括了《恶之花》前10集的所有悬念,如果,这三个反转立不住,这部爱情悬疑剧,在悬疑部分是完全坍塌的。

立得住的话,就不会有“烂尾”吐槽。

一个在病床上躺了14年的病秧子,一醒过来就健步如飞,毫无肌肉萎缩症状,6天时间内,成功完成“一杀”“二杀”“三杀”,差点完成“四杀”“五杀”后,又在10名警察的重重包围&两名警察的贴身压制下,夺枪爆头男主,如果不是主角光环护体,这“第六杀”基本就成功了。

14年前,大boss团伙作案,5年时间,杀了7个人;14年后,大boss在病床上躺了5110天,6天之内,一己之力,差点端了主角团全体,这是哪门子生硬的情节推进?

正常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反逻辑的。

很多悬疑剧都存在这个bug,过度迷信反转,掉进了反逻辑的深渊,为了戏剧逻辑,罔顾生活逻辑。更有甚者,廉价的反转太多,编剧没有能力圆回来,观众被耍得团团转,体验极其糟糕。

《恶之花》稍微好一点的地方是,虽然给观众设下了太多不必要的反转圈套,但它打出了“爱救赎人心,罪恶之地也能开出善良之花”的主题语,再不济,“高概念”这点上也稳赢。但,那些粗制滥造的悬疑剧,要“高概念”没“高概念”,要“巧结构”没“巧结构”,编剧自己都不信的“强反转”一波接一波,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填坑”比“挖坑”难100倍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写了220万字,直到今天,也没揭晓青铜门背后的终极秘密是什么。

《爱情公寓》电影里,南派三叔借主人公之口道出真相:不是不想写,是“挖坑”的时候脑洞太大,填不上了。

“挖坑”一时爽,“填坑”火葬场,可以概括99%悬疑剧编剧的心理活动。

《恶之花》前10集,为了吸引观众看下去,编剧拼了老命“挖坑”,噱头一个接一个,摊子越铺越大,细节越积越多。男主跟男二是不是从小就被抱错了?男主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大boss杀人是为了器官买卖?

观众被编剧“坑”得齐齐脑洞大开,各种不负责任的猜测、神展开,虽然一个都没猜对,但正因为猜不对,后续才会追剧,才会继续讨论,才会持续带来热度。编剧的责任,就是把观众“骗”到最后一集,等真正需要亮明底牌、揭晓谜底的那一刻,编剧慌了:“挖坑”的时候没想好结局,现在怎么填?

为了推进下一集,编剧总会面临不得不“填坑”的时刻,这也意味着,各种站不住脚的鬼扯理论大赏开始了。

《恶之花》中,为了填上第一集就埋下的团伙作案“坑”,编剧在第13集揭晓答案:大boss和二boss是偶遇,发现彼此都是反社会人格后,二人一见如故,开启了连杀7人的团伙作案大计。

这么敷衍的“填坑”法,说服不了观众,反倒会推翻前面立下的情节、人设。大boss是首尔富二代高中生,二boss是一穷二白的乡下金属工,身份、年龄差距太大,住得也远,作案条件充分吗?再者,两人“亲密”合作5年,居然对彼此的家庭关系一无所知,实在牵强。

一部悬疑剧,90%的分数,取决于最后一集的质量。因为,前面90%都在铺垫谜面,编剧拥有上帝视角,轻而易举就能迷惑观众,制造悬念。只要不到谜底揭开的那一刻,编剧都不需要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反正下一集,总有机会圆回来。最后一集往往是谜底揭晓的关键时刻,障眼法不能再用,编剧有义务给出一个同时合乎戏剧逻辑、生活逻辑的解释。

有才华的编剧不会让观众失望,没才华的编剧,能力仅体现在障眼法上,只会设套,不会解套,剧情“崩”,是预料之中。这样的编剧、这样的作品,被观众骂,活该。

集数不够,注水来凑

悬疑剧宜短不宜长。迷雾剧场的悬疑剧,基本控制在12集以内,在时长上,这是科学的。如果拍成六七十集的大古装,编剧会累到头秃,观众也会越看越累。

长篇巨制的大古装,通常靠两种方式撑集数:第一种,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不停加入“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主人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冒出来的爱情危机;第二种,斩妖除魔的仙侠故事,不停更换场景地图,重复打boss。

“重复的戏剧冲突”是长篇巨制成型的关键,但在悬疑剧中,套路可一不可再,“重复的戏剧冲突”反复使用,故事的新奇感、悬念感和观众的期待值一次次下降,吸引力大打折扣,作品就失去了看点。

观众对《恶之花》的不满,从第11集开始爆发。第11集中,大boss的身份揭晓,这个悬疑故事的最终谜面昭然若揭,再往后拖5集,都是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戏剧冲突,为了制造看点,编剧甩出了失忆这个烂梗,明显是在注水。

抛开以上种种,在制作、题材、表演上,这部韩剧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无论剧粉如何“洗地”,也改变不了这是部“烂尾剧”的事实,用最近很流行的“半部好剧”来形容它,可能是最贴切的说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