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元宇宙的风,VR再次起航?

VR再次走红,这次会热多久?此前击败它的困难真的被克服了吗?

2021年什么最火?元宇宙肯定是答案之一。

12月13日,A股元宇宙板块全天领涨,同花顺元宇宙概念指数创下历史新高,板块内十几只个股上演涨停潮。其中,锋尚文化(300860.SZ)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累计涨幅达84.58%。

元宇宙的“第一把火”是2021年3月由在线游戏平台Roblox(NASDAQ:RBLX)在美股上市点燃的,该公司明确提出要打造元宇宙,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达54%。10月,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改名为Meta(即“元宇宙”一词Metaverse的前缀),此举成为本轮元宇宙流行最重要的催化剂。

这股热潮也传到了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接连宣布入局元宇宙,2021年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可以简单理解为3D互联网。它是一个高度沉浸式的虚拟世界,用户在其中可以和计算机生成的环境及其他用户进行交互。

在元宇宙的概念中,VR是重要的技术支撑。

VR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简称,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VR眼镜等设备,可以让人实现对虚拟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2016年起,VR曾经火过,但三年后又归于沉寂。如今,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爆,VR行业再次迎来生机。

2021年以来,国内VR一线厂商Pico、Nolo、爱奇艺、HTC等相继推出头显设备(即VR眼镜),资本对VR行业的关注度也顺势走高。

8月底,字节跳动收购国内VR一体机出货量最大的厂商Pico。行业媒体报道此次交易金额超过90亿元。一位了解交易过程的资深从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腾讯对Pico评价甚高,也有收购意愿,但最终字节跳动以更高溢价胜出。

VR再次走红,这次会热多久?此前击败它的困难真的被克服了吗?

2016年被业内称为“VR元年“,图为当年的京交会上,观展者体验VR设备。(视觉中国/图)

“欺骗视觉,欺骗大脑”

虽然VR在中国的上一波浪潮距今不到五年,但这项技术本身并不新鲜。

早在1957年,美国电影人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发明了3D视频机器Sensorama,它可以让使用者体验到在布鲁克林街道上骑摩托车的感觉。使用者可以感受到脸上的风、摩托车座椅的振动、3D视图,甚至是城市的气味。许多人将其看作第一台VR设备。

1960年,海利希还为自己的发明Telesphere Mask申请了专利。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头戴式显示器,外形非常现代,类似今天的VR眼镜。不过,它只能实现立体显示和立体声。

19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进化,VR开始被应用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例如军事。

进入1990年代,面向消费者的VR设备被游戏机公司视为一项新商机。世嘉、任天堂、飞利浦等公司都曾推出过自己的VR眼镜。但由于各项技术不成熟,这波VR浪潮很快就偃旗息鼓。

2013年,全球头部VR设备厂商Oculus推出第一代头显设备Oculus Rift DK1,将VR重新带回大众视野。DK是开发者套件(Developer Kit)的简称。这意味着该产品并不面向普通消费者,而是开发人员和粉丝。

当时,仍在一家大型科技集团研究院工作的李知行就是第一批DK1的少数体验者之一。

“震撼。”他仍记得第一次使用这款VR设备时的感受,“你的视野被全方位包围,脑袋动的时候屏幕的内容也会跟着动,如同身临其境。”

在尝试了VR版“过山车”后,李知行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战栗感。“当过山车陡降或陡升时,大脑有种失重的感觉,恐惧随之而来。”他意识到,这种沉浸式的显示方式可以影响到大脑的反馈,并连带影响到人的情绪。

“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得了。因为它不仅欺骗了视觉,更欺骗了大脑,这是真正的虚拟现实。”

那一时期,智能手机已发展得比较成熟,恰逢李知行所在的研究院正在进行有关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智能设备的研究。刚刚体验过VR的他,在报告中写道,“VR会是一个生态系统级的机会。”

差不多同一时间,广州一家游戏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刘卫华也关注到了这项还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技术,他在之后创办了AR/VR信息数据平台“映维网”。

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五湖四海的VR发烧友以QQ群为大本营,交换信息、讨论技术。不过,VR在当时仍属小众话题,与此相关的QQ群搜索结果仅一页就到头了。

2014年国庆节,刘卫华应一位北京群友的邀请,赴京亲身体验Oculus Rift DK1。还是一样的VR“过山车”应用,刘卫华和李知行感受到相同的“震撼”。

但当他想在中文互联网搜寻更多资料时,却发现近乎一片空白。于是他成立了映维网,想为发烧友提供更前沿专业的知识,顺便在华南地区进行VR技术的宣讲活动。如今,映维网已成长为行业内最重要的信息数据平台之一。

2014年3月底,Facebook以约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culus。此时,距这家VR设备公司成立刚过两年。这一消息让VR在中国收获了一波小小的关注。

2014年底,李知行深感一股浪潮就要来临,“不知道机会在哪,先一个猛子扎进去再说。”于是,他从研究院离职,和朋友创立了公司,专注开发AR/VR(即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产品。

在2021未来商业生态链接大会上,体验VR、AR产品者络绎不绝,热门产品需要排队才能试戴。(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图)

狂欢,然后沉寂

成立约半年后,李知行的公司就拿到了国内一家大型投资机构200万美金的天使轮投资。2016年初,他的公司被一家大型文化集团收购,成为该集团VR布局的重要一步。

同一年,三大头部厂商HTC、Oculus和索尼的VR设备相继发售。各大科技公司着重布局VR,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虚拟(增强)现实开始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等国家级政策文件中,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6年因此被视为“VR元年”。

直到今天,刘卫华依旧认为,不论是创业势头、投融资事件还是新闻报道,2016年的VR行业热度仍处于未被超越的高峰,“而且这个热度是全球性的”。

他曾在行业发展初期向一位意大利朋友介绍过VR。2016年,已经回到意大利两年的这位朋友告诉他,当地大街小巷每个人都在谈论VR。

VR热度不断飙升,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不理智的人和事并不少见。

当时投身于VR创业的人,大多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刘卫华认为,那些人倾向于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套在VR上,并相信这一技术很快就会改变世界。

在2017年1月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刘卫华曾和当时的暴风魔镜CEO黄晓杰进行深入交流。在加入暴风魔镜之前,黄晓杰曾是音乐播放软件天天动听的创始人兼CEO。

暴风集团(300431.SZ,已退市)2014年开始研发VR,9月发布第一款硬件产品暴风魔镜。暴风集团在2015年3月上市后的两个月内,连续迎来29个涨停。2016年1月,暴风魔镜获得2.3亿元B轮融资,估值达14.3亿人民币,一度成为国内估值最高的VR公司。

在两小时的对话中,刘卫华对黄晓杰的用词习惯和自信态度印象深刻。他记得,黄晓杰特别喜欢强调活跃用户、指数增长、市场规模等概念,并坚信VR市场一定会大幅增长。

2016年,黄晓杰曾公开对媒体表示,“未来五年将是属于VR的世界”,“暴风魔镜的使命,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用上VR”。

2017年之后,由于大多数VR项目的商业模式无法落地,设备太沉、眩晕感等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杀手级内容难见踪影,资本输血式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市场对VR失去了耐心,VR发展进入冷静期。

在被收购之后,李知行和团队完全自主研发,制作了一个VR直播平台。主要向用户提供一些大型VR节目,如VR演唱会和VR中超球赛等。但平台活跃度远远不及预期。

他现在回想,该项目固然有许多技术难点,但瓶颈仍在终端设备上。“太大了,太重了。如果VR设备没有普及,做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只能烧钱。”

2017年,他们再做尝试,推出VR版的迷你KTV。但在投放了十几台试用样品后,该项目宣告终止。李知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众其实不太会使用VR,这类产品的运维成本也非常高昂。核心问题还是在于VR设备没有普及,有使用门槛。

2017年底,迫于资金压力,公司开始裁员。李知行和创业伙伴陆续找到新的方向,相继离开。

行业整体生变,“一代妖股”暴风也没能挺过来。根据《华夏时报》消息,2018年,暴风集团砍掉暴风影音跟VR两个亏损业务,但仍未能阻止资金链的断裂。其年报显示,暴风集团当年净利润为-10.9亿元,同比跌幅超过2000%。

新浪VR总经理陈星观察到,在行业冷下来的这几年,朋友圈里以前总是发布VR内容的好友,一部分不再说话,另一部分开始关注微商或是保险。“这很现实。”陈星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

新浪VR于2016年上线,挺过了行业寒潮。目前,新浪VR既是AR/VR行业资讯平台,也为行业内创业公司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同时打造自己的VR产品。

经过多年推广,VR眼镜对于公众来说已不陌生。图为河北邯郸市的小朋友在体验VR眼镜。(视觉中国/图)

“大浪淘沙”

陈星估算,2016年入场的VR初创公司,现在只剩下约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他认为,行业发展遇冷并不一定意味着机会的丧失。“VR不是单纯的风口已过,而是在各种细分市场都散落着机会。”

陈星最近接待了一位VR创业客户,程序员出身,早早实现财务自由,在VR火热的时候以投资人身份入股了一个街头自助VR体验产品。业务没有成功,创业团队也基本解散。

2019年,这位投资人转换角色以创业者的身份接手剩下的团队,从零开始做线下VR体验店,尤为注重店铺选址和会员制度的设计。目前,这一项目已入驻全国二十多家像合生汇一样的商圈。

“过去五年是行业大浪淘沙的过程。”陈星感慨,“坚持下来的往往都已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厂商。”据他了解,在新一波VR浪潮到来的现在,这些厂商的融资基本都很顺利。

不过,就算挺过行业寒潮,VR的大规模应用仍然前途未卜。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认为,VR设备很难达到像手机一样的普及度。据他的团队估计,想要达到一亿的销量,最快也要到2028年。

沈阳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VR既有进步属性,也有退步属性,这让它在众多新技术中属于特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往往是更轻便、更用户友好,但VR设备使用起来仍需许多考量。在B端的许多专业领域,VR的应用发展亮眼,但面向普通消费者的VR产品发展现状依然有点尴尬。

目前全球出货量最多的VR设备是Oculus Quest2,自重503g,国内头部厂商Pico的最新产品Pico Neo3,自重620g,且这两款设备都需配备两个手柄控制器。业内人戏称,当前的VR设备仍需从背包里掏出三次才能使用。

在刘卫华看来,对C端VR产品来说,真正有市场的还是游戏。

2021年9月,Oculus Quest2正式发布,64G版本价格为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025元),256G版本为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元)。Oculus Quest2芯片供应商高通公司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曾在11月公开表示,该设备销量已达1000万台。

刘卫华认为,当前主流的VR一体机目标用户为主机游戏玩家,而中国的游戏用户大部分都聚集在手游领域。这造成国内厂商的最新设备Pico Neo3虽可以对标Oculus Quest2,但中国却没有相应的市场。

2021年12月,在2021未来商业生态链接大会的互动展台前,人们体验VR设备。(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图)

元宇宙是VR的下一个风口吗?

从VR设备的出货量上看,VR行业的回暖先于元宇宙概念的流行。

2021年3月30日,Facebook现实实验室副总裁安德鲁·博斯沃思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透露,上市半年,Oculus Quest 2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之前Oculus所有头显设备的销量总和。

在元宇宙火爆的加持下,VR行业也热了起来。

12月10日,AR/VR系统及开发工具服务商Nibiru睿悦创始人赖俊崧在2021未来商业生态链接大会上表示,2021年确实感受到三个行业向好发展的信号:公司收入增加,和客户沟通的成本降低,投资者也变多了。

在当日大会的多个互动展区中,南方周末记者看到“XR进化论”展区前一直人头攒动,那里展示了2021年上市的二十多款年度AR/VR头显设备新品。去体验的人络绎不绝,像HTC Vive和Pico这类受欢迎品牌的产品总是需要排队才能试戴。

根据赛迪研究院和相关单位编写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2021年1-9月,全球AR/VR产业投融资金额达407.09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投融资总金额(244亿元)。全球共发生248起融资并购案例,中国案例占90起,国内AR/VR产业不论是金额还是数量均达到历史最高。

元宇宙会成为VR的下一个风口吗?

2021年9月,沈阳团队发表了中国学界首份元宇宙研究报告《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人们对于元宇宙的需求主要基于当前互联网产业内卷化的平台形态:技术、资本和用户都想要新东西。

在他看来,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人对元宇宙的探索欲望和对现实宇宙的探索几乎等同,元宇宙还可以帮人们摆脱现实宇宙中的诸多束缚。”

在他看来,VR就是元宇宙的交互接口,但它仍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从业界角度,陈星认为,审视当前对元宇宙概念最为力推的两大公司Facebook和英伟达,其自身业务已达到充分发展。所以需要包装出一个新的概念作为企业愿景,客户和用户才能对他们有继续想象的空间。

对于本轮由元宇宙概念带动的VR行业回暖,不少人将Oculus Quest2的千万级销量看成当年iPhone千万级销量的重演,对VR行业即将爆发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陈星却认为,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Facebook的主营业务能负担得起VR设备的亏损。“巨头的逻辑放在初创公司就不适用了。”陈星对这波VR热潮非常冷静,“整体来看,市场不缺钱,缺的还是好项目。”

他以2021年的Pico收购案为例,客观来看,Pico的产品不能说是最好的。如果放在两年前,该标的可能就值20亿元。但在2021年的热潮下,它就变得异常稀有,成交价格高达90亿。

“这个市场目前可以说是畸形的,资本抢项目,仍处于讲故事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并不是很看重项目的营收能力,更看重的是其研发能力和未来的想象空间。

不过,刘卫华认为,这股VR投资热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对行业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2016年的浪潮已经说明,不管投什么,资本终归要赚钱。”

2021年初,李知行开启了新一轮创业,做虚拟直播间。主播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任意更换直播场景。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元宇宙概念爆火后,他们也被认为是一家元宇宙公司。对于再次开发VR,李知行并不排斥,只不过这一次,“我们盯的是VR设备的普及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