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票价碾压美国,中国电影怎么了?

和高票价对应的是,观影人次大幅下滑,票房下跌。

大年初三一条群公告消息在各大影院经理群传播开来,“历史最高电影票价”似乎惊动了国家电影局。

和高票价对应的是,观影人次大幅下滑,票房下跌。

2022年大年初一的观影人次2591.4万相较去年3445.8万,出现了近900万的大幅下滑,票房减少2.4亿,是近年来首次下跌。

票价问题严重,但这可能只是中国电影最不紧要的问题。

近五年最高涨幅

春节档票价超越美国

今年的票价,足以让普通观众望而却步。

上图为北京卢米埃影城(长楹天街IMAX店)大年初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售价,即便是普通2D版本,票价也高达119元。午夜场IMAX厅,高达159元。

如果北京的一家三口想在这家影院看《长津湖》,至少需要357元,而去年同期这些钱在北京能买2张《你好,李焕英》+3张《刺杀小说家》。高票价对观影人次的打击,不言而喻。

而且,高票价不是大城市的特殊现象,而是全国层面的贵。

以《水门桥》各省市平均票价为例,最贵的北京为82.3元,最便宜的西藏地区也要49.5元。

今年大年初一的平均票价,比去年同期增长19.6%,涨幅为近5个春节档之最!远超中国的GDP增速(8.1%)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8.1%)。

春节档票价不仅在内地创下纪录,也颇有傲视全球的意思。

据媒体报道,大年初二内地电影平均票价高达60.9元,已超过美国同期的57.9元。

要知道,2021年我国人均GDP才达到了1.255万美元,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美国人均GDP接近7万美元。

如此虚高的票价,究竟是怎么出现的?

片方拉高发行价

影院饮鸩止渴

了解票价,需要简单知道几个概念。

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发行通知为例,首先要区分A类、B类城市。

A类只有北上广深,剩下所有的城市都算B类,且A类票价一般都比B类贵5元。

我国电影还有一个“最低发行价”,视同“票房结算标准”。

《杀手》的数字2D、中国巨幕、4DMOVIE三个版本的A类城市最低发行价是40元,B类城市最低发行价是35元。

CINITY、杜比视界的最低发行价相比上述3个版本又贵了5元。

电影院单张票售价一般不会低于这个价格,否则就要倒贴。“19.9元”这类票价就属于前几年的票补概念,影院不做赔本生意,中间自然有人补足差额。只是从2018年10月起,相关部门宣布取消票务补贴,“19.9”一去不复返。

去年《你好,李焕英》领衔的春节档,7部电影最低发行价都为35/30档,而今年几乎都上涨了5元,主要是40/35档,从源头推高了票价。

当然,这并非是高票价的唯一原因。

电影票的实际定价权依然在影院手里,过去一年疫情反复、影市惨淡,迫使电影院不得不急功近利、饮鸩止渴。

春节档自2013年开启大片时代,早已成为影院救星,“开张吃半年”,而眼下大量影院处在危急存亡的时刻。

根据《2021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万元年票房是衡量非新建影院经营状况的“红线”。若开业一年以上的影院未达红线,基本可判定其经营不善,或偷漏瞒报违规生存。

2021年票房“200万元”以下的影院,占全国影院数量的约40%,其票房总额只占全国票房的5%。

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电影院处于红线之下,经营困难。

一般来讲,影院场租物业费用为票房的15%左右。以2019年情况简单计算,全国影院支付房租及物业约在70亿——86亿元区间,平均每块银幕月负担房租约1250元。

一些影院只能在人工上节约成本,正式员工和兼职员工比例为1:1,在部分一线城市影院或非一线城市的头部影院,正式员工与兼职员工的比例有时可达到1:2。

2021全年票房几乎都由暑期档、国庆档等大档期撑起,单片票房断崖严重,20亿、30亿影片消失,影院只能寄希望于大档期、大片。

但显然高票价不是良策,总票房和观影人次同时下跌,高票价甚至成为舆论热议,触发大众反感情绪。春节档影片口碑一般,缺少《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等硬口碑作品,更是雪上加霜。

高票价只是症状

不是病因

超高票价体现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绝不是简单和影院讨价还价就可以解决的,若以行政命令指引影院降价,可能会让病症越发严重。

2019年影市市场已显疲态,后来疫情爆发砍掉了缓冲带,加剧各种问题的出现。不管是影院,还是片方,只能顾及眼下存亡。

疫情反复、票价增高、市场流动资金不足、引进片数量降低、国产片库存不足、影片质量平庸……都促使观众离开影院。

2021年,城市观影人次为11.67亿,相比2019年的17.3亿下降了5.63亿,降幅接近三分之一。

春节档本应是召回观众的最佳时机,如今看来,十分失败。

今年春节档三部主旋律任务片扎堆,同质化极其严重,极度缺乏合家欢大片,《四海》口碑不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小体量孤木难成,能够凭借喜剧片类型逆袭,足见观众的观影需求。

去年春节档有大喜剧片《唐探3》,全民情绪爆款《李焕英》,另有《刺杀小说家》《新神榜:哪吒重生》《侍神令》等商业大片撑场,满足各类观众情感和视听需求。

今年的春节档,乃至全年的影片都不够丰富,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问题。

即便票价涨幅控制合理,恐怕都无法吸引观众。

病症明显,病因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治好整个电影行业,不是我们说几句就能解决的。市场首先需要健康,然后才能繁荣,带病上阵,打不了几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