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没有别的电视剧可看了吗?

沉迷老剧的观众,快把《甄嬛传》盘包浆了。

#甄嬛原型熹妃的生活有多好#、#把甄嬛传当成八卦讲给朋友后#、#甄嬛传转场被玩明白了#、#甄嬛的眼睛里有打光板#、#甄嬛的头像#……大半个月以来,各种关于《甄嬛传》的热搜和段子,疯狂刷屏。

沉迷老剧的观众,快把《甄嬛传》盘包浆了。

人均“甄学家”

花式上热搜的《甄嬛传》,开创了“甄学”。

这其中,包括模仿经典桥段、带显微镜看剧、考古幕后拍摄故事和用台词剧情造梗四大“学科”。

首先兴起的是模仿。大大小小的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不断有人模仿《甄嬛传》的经典名场面,比如各个版本的滴血验亲、嫔妃侍寝和名台词名表情。

到现在,画风开始跑偏。

沈眉庄难产而死的那场戏,甄嬛在一边抱着孩子伤心,明明是伤感的桥段,却被网友玩成了“抱腿梗”,引得大家纷纷模仿,把#甄嬛传转场被玩明白了#这个话题送上热搜。

类似甄嬛抱腿、皇上踹甄嬛的“错位”图引发讨论,都证明了这届甄学家看剧有多么仔细,仿佛是用放大镜在重温《甄嬛传》。

#给华妃抬轿子的人是汪苏泷吧#,讲的是有观众发现,某一集中给华妃娘娘抬轿子的宫人里,有一位的长相让人联想到汪苏泷,就是那个代表作《寻宝藏》的歌手汪苏泷。

除了不起眼的配角,大家还从主角身上发现了许多小细节。

比如,华妃一个月买了三十盒口红、甄嬛摸弘曕额头时候摘了护甲、喂皇上喝药时却没有摘护甲,这些点都和剧情、人物性格对应上了,可见剧集在细节方面的讲究。

不过,更多被扒出来的小细节涉及到了穿帮镜头。

甄嬛眼睛里的打光板、沈眉庄嘴里含着的冰块、浣碧的毛线袜子、太后的双眼皮贴,以及皇帝的笔筒里插着化妆刷,这些复盘后才能发现的“穿越”镜头,就像《西游记》唐僧开车一样,显得有些滑稽,戳中了大家的笑点。

除了对剧集内容兴趣浓厚,观众们也热衷于考古花絮,挖出了不少幕后拍摄故事。

安陵容冰嬉复宠,剧里风光无限,但实际上这场戏是被人拉着箱子拍出来的;现场一喊咔,剧里天天烦嫔妃们的“皇上”陈建斌,就被一屋子女演员吵得相当“烦心”。

甄学从剧内延伸到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流行梗越来越多。

当《甄嬛传》遇到废话文学,就是叶澜依的“皇后娘娘贤惠起来可真是贤惠呢”,说了,但好像什么都没说。

还有问答式废话文学。皇上质问“银子去哪儿”,苏培盛就用了废话文学十级学者的标准答案:“这银子那么好的东西,自由它的去处。”

当《甄嬛传》遇到四种文学,就有了世界上有四种通,圆通、中通、申通,还有“臣妾要告发熹贵妃私通”,世界上有四种到,迟到,早到,晚点到,还有臣妾做不到。

甄学家们绝不让《甄嬛传》错过任何一个梗,源源不断地用台词剧情造梗,最后万物皆可《甄嬛传》,“二月二”不只是龙抬头,还是皇上去甘露寺看甄嬛的日子,连剧集的台词、时间节点都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毕竟,少看一集《甄嬛传》都说不出这样的话。

老剧的诚意

播出11年,《甄嬛传》的后劲还是很大。

为什么《甄嬛传》永远有梗?

一方面是甄学家们对剧集抱有极高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甄嬛传》的剧情、演技、细节常看常新。

2011年,不被卫视看好的《甄嬛传》,播出后逆风翻盘。

从被吐槽选角不合适、海报粗制滥造,到掀起收视热潮,《甄嬛传》戏里戏外都是典型的“大女主爽文”。

内容上,故事剧情严丝合缝,多处细节都经得起细细推敲。甄嬛刚入宫时和宫人们一起在碎玉轩剪纸,小允子剪的甄嬛小像被说像浣碧。

这一处伏笔一直到后期的中秋夜宴上才体现出来:果郡王荷包里的甄嬛小像掉了出来,浣碧立刻认领,化解危机,最后如愿嫁给了果郡王。

制作上,精致的服化道还原度较高。整部剧设计了400多套衣服,光陈建斌的四大爷就有15套。每套衣服经60多人的手,造价上万,连妆容都百看不厌。

演员的用心程度也值得一提。全剧共有50多本剧本,1000多场戏,饰演甄嬛的孙俪最高记录“一天差不多要背6、7张A4纸那么多的台词”。

为了演出角色的层次感,孙俪还特意把不同阶段的剧本换成了对应颜色的文件夹:刚入宫时青涩单纯,是白色,和皇上坠入爱河后是粉色,根据不同的层次又有黄色的、蓝色的、绿色的,最后黑化后就是黑色的文件夹。

近期被扒出来的#甄嬛传演员嘴里都含着冰块# ,也是因为剧组需要冬天拍摄夏天的戏份,演员怕说话产生雾气,才会口含冰块。看似是穿帮,实则是演员的”功课“。

也正因为演员们付出了努力,才让剧中的所谓“反派”重新“洗白”。

蓝盈莹饰演的浣碧,一直以来被嫌弃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角色性格中爱显摆、有野心,先是对皇上献殷勤,后又被曹贵人拉拢设计陷害甄嬛。

但渐渐的,部分观众在一遍遍重温后理解了浣碧:“浣碧也好惨”、“浣碧挺可怜的”、“非坏非好,一生都在为自己打算”……

同样得到“和解”的还有安陵容。以前大多数人恨她的自卑、善妒害死了沈眉庄,现在越来越多人觉得自己性格中也带有她的同款自卑、自厌。

剧里立体的人物塑造,才能让观众产生共情,而剧外,得知浣碧大婚和果郡王出殡、安陵容选秀和临死前吃杏仁,都是同一天拍摄的网友们,也对演员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时隔多年再看《甄嬛传》,不仅不过时,还处处有梗,处处透露着尊重和用心。

11年前,大家看《甄嬛传》,看的是宫斗的刺激和爽感。

11年后,大家再看《甄嬛传》,看的是演员、剧组的诚意。

宫斗剧的“余晖”

和《甄嬛传》一样,被无数人重温的还有《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一系列经典老剧。

对于创作者们而言,如今时间也成了检验作品的标准。

《武林外传》的豆瓣评分从2016年开始上涨,从9.1上升到9.6;《西游记后传》2000年开播时仅有3.9分,如今已经涨到8.0;曾经每年夏天霸占荧幕的《西游记》《还珠格格》,如今也被列入了“下饭剧”。

戏剧化的走向,让人不禁产生“下一部高分好剧诞生于过去还是未来”的思考。

其实,老剧无法超越,不仅关乎剧集耐不耐看、有没有回味空间,也和怀旧情结、流逝的光阴有关。

在很多人的眼中,《甄嬛传》是宫斗剧的天花板,带领这一题材进入了新的高峰期。

但实际上,《甄嬛传》的红极一时,也是国产宫斗剧的落日余晖。

剧集播出的2011年,堪称清宫戏扎堆爆发的“宫斗大年”。《新还珠格格》《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几部偶像剧性质的古装剧,有热度、有话题,也有人气演员,热热闹闹“挤”在了一起。

当时分不出伯仲,但现在看来,还是富有“正剧气质”的《甄嬛传》笑到最后,引发了大批模仿。

而后,学习《甄嬛传》取名方式、剧集长度,乃至疑似“照抄”配方的剧集层出不穷。《武媚娘传奇》《芈月传》《如懿传》《延禧攻略》,没有一部能达到《甄嬛传》的高度。

流水的大女主,再难重现钮祜禄·甄嬛一样的风光无限。话题度高、受众也不少,但难成佳作神作,让人颇有了些“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唏嘘。

究其原因,还是套路好学,诚意难求。

就这样,集合了古装、权谋、爱情于一体的宫斗剧,从高光走向落寞。

如今的电视剧市场上,现实题材、小甜宠剧不断崛起,宫斗剧的份额相比从前大幅下降。

《甄嬛传》留下了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再没有后继者了,这种BE美学一般的意难平,促使着观众一次次怀念过去。

过硬的质量加上怀旧滤镜,《甄嬛传》抗住了11年来的审美流变。

不知道下一个11年,我们又会开始怀念哪种题材的逝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