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逼格剧”翻车:高级但不“爆”,就是观众不懂欣赏吗?

关于“逼格剧”叫好不叫座这件事,其实应该一分为二来看。

作为播出前备受关注的古装大剧,谁也没有想到《风起陇西》一上线就砸穿了央八的收视底盘,不少观众乘兴而来,结果却倒在了所谓的“观剧门槛”上,带着一头雾水败兴而去。还好有电影级别的强制作打底,让该剧的豆瓣评分最终落在了7.7分,稍稍挽回了口碑剧的颜面。

本文将以《天盛长歌》《琅琊榜2》《清平乐》《风起陇西》这几部曲高和寡的“逼格剧”为例,探讨究竟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有限?还是这些剧集本身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

“逼格剧”翻车面面观:

剧情、节奏、演员、IP,谁之过?

纵观近年来收视翻车的“逼格剧”,无一不是高投资的重磅大剧,不仅演员配置相当的高规格,制作细节上更是精益求精,却没想到换来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草草收场。而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无疑是多维度的。

一、开局不抓人,叙事节奏失衡

曾经有影视行业业内人士把网友的追剧规律总结为,“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在这个长视频必须要与短视频抢夺用户的时代,如果不能开篇强调亮点,紧扣题材核心元素,观众大概率就会选择弃剧。

《天盛长歌》第一集出场人物众多,关系又纷繁复杂,既涉及前朝皇族恩怨又有当朝的勾心斗角,观众在冗长的背景铺垫下逐渐失去了耐心。

《风起陇西》也有同样的问题,作为一部谍战剧,却在开篇用十分钟讲述了“失街亭”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既没有吸引到历史正剧粉,反而让谍战题材的固定受众白白流失了。

开局过后,进入常规叙事阶段,需要避免的则是叙事节奏的问题,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在大部分观众已经习惯了碎片化追剧、二倍速追剧的今天,高密度的信息量和满满当当的知识点会让观众一旦错过一些细节,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云里雾里,接不上剧情了,对于只把观剧当做消遣的用户十分的不友好。

而节奏推进缓慢,缺乏高潮刺激的剧情也会让观众们抱怨连连,例如《清平乐》,该剧以宋仁宗的帝王人生为主线,却被张开宙拍成了平淡如水、毫无波澜的“宋仁宗vlog”,让审美出众的该剧损失了不少“观众缘”。

二、要“爽”不要“憋屈”

现代人每天面对着如此之大的生活压力,自然会想要到文艺作品中找发泄、找治愈,所以在剧集市场,一直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主角适当开挂的“爽文”,要比“好人不断受虐”的憋屈剧情更受欢迎。

以《琅琊榜》和《琅琊榜2》作对比,《琅琊榜》以梅长苏的复仇为主线,他为了昭雪多年前的冤案,自江湖来至庙宇搅弄风云,万事皆在掌控之中,反派几乎没有任何回击的余地,将“爽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琅琊榜2》的主线剧情则讲述了长林王萧庭生父子三人遭奸佞迫害,被削职收权,一路蒙冤,最后全家只剩萧平旌一人的过程,氛围过于沉重、压抑,导致一部分观众中途弃剧。

《风起陇西》也有同样的问题,诸葛亮和蜀国的败局已定不容置疑,在这种背景下,陈恭、荀诩的谍战工作相当于悲情的无用功,并没有观众期待的主角光环。

三、男频题材难以征服女性市场?

盘点这些“逼格剧”,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向正剧靠拢的男频题材,甚至制作方为了增加内容的厚重程度,将原著IP的女性向改为了男性向。而众所周知,剧集市场主流用户群体以女性居多,正所谓“得女性者得天下”,如果不能在面向男性受众的同时,兼顾女性的审美与观影需求,在热度上肯定会有一个明显的天花板。

以《清平乐》为例,女性观众更希望看到原著中徽柔和怀吉冲破礼教规训,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改编之后,故事的重点从儿女情长变成了宋仁宗和朝堂戏,两种元素脉络交织在一起,哪个也没有刻画的非常精彩,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四、“高级审美”偶尔也会有反效果

与过去古装剧的“阿宝色”滤镜、五毛特效、磨皮抠图等“骚操作”相比,如今的大制作古装剧在服化道和视听语言上越来越走心,不断刷新着观众的审美认知,“精品化”、“电影感”也成了宣传通稿中的常用词语。

但只要“高级”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吗?未必。同样是在实景拍摄、服化道选择、后期特效等方方面面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级别”的制作,《长安十二时辰》以雍容华丽的盛唐气息惊艳了不少网友,《风起陇西》却“滑铁卢”了,为了映衬这个险象迭生、肃杀阴冷的故事,剧组放弃了普通的大白光,选择用自然光和烛火来表现粗粝内敛的风格,结果被观众质疑画面黑乎乎,看不清,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剧习惯,是该剧难以忽视的bug之一。

五、选对IP是成功的一半

“逼格剧”几乎都是由IP改编,但有些IP真的如想象中的那样适合影视化吗?这是一个值得制作方思考的问题。

以《风起陇西》的原著作者,IP界的“天选之子”马伯庸为例,他的作品集网络小说之节奏、类型文学之元素与传统文学之文学性以及历史考据于一身,备受影视市场青睐,一出手就是S级大制作。但如此频繁的影视化,“马伯庸IP”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爆款,成绩最好的《长安十二时辰》照着全民爆款的标准还是差了一截。

这就不得不提马伯庸IP不利于改编的一系列问题,他的书胜在各种新鲜有趣的脑洞和让人身临其境的细节,但在戏剧冲突的铺排、人设的深度挖掘上都有所欠缺,所以影视化后的作品一般也会继承这些缺点。

六、低口碑演员“劝退”

一般来说,“逼格剧”为了体现它的“高规格”,在演员选择上多以风评优良的实力派为主,但也有例外。

黄晓明宣布出演《琅琊榜2》时,“雷剧”《上古情歌》刚刚播完不久,他正处在口碑的谷底,网友出于对他演技的不信任,瞬间对《琅琊榜2》失去了期待,尽管该剧播出后证实,黄晓明对“萧平章”这个角色的处理是可圈可点的,但仍旧无法挽回已经流失的观众。

《风起陇西》中的杨颖也是一样,虽然“柳莹”这个角色她处理的并不出戏,甚至跟以往相比有了不少进步,但仍然有不少网友在演员表看到她的名字后就被“劝退”了。

结语:

关于“逼格剧”叫好不叫座这件事,其实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对于创作者来说,不能一味的去迎合、讨好观众的口味与审美,害怕创新带来的风险、固守舒适区,其实并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影视剧全面走向to C的时代,创作者也不能孤芳自赏,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观众不懂艺术,只有平衡了“高级感”与“娱乐性”,一部剧才能走的更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