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之后,我想离开互联网

当活着是为了解决问题,变成解决问题只是为了活着。有些人受不了这样的改变,决定离开互联网公司。

MAX

Max 发现,公司开始裁员后,办公室同事更卷了。

" 有人担心自己要被辞退了,到外面也不好找工作。虽然现在可能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了,大家只能拼命编故事,向组织证明自己还有价值。"Max 觉得很压抑。

在周报中,越来越多同事在做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梳理新的赛道、找到新的趋势,有人整理了以往的活动资料文件,进行了流程沉淀,甚至编写了新的执行 SOP。总之就是能编到周报上的,全部都写上去了。

这让他想起了《鱿鱼游戏》,暗暗感叹生存游戏的残酷和无聊。

其实,那些卷起来的人,也失去了工作的意义感。过去,大家都十分热衷于参加公司的集体活动,现在甚至连六一活动和集体婚礼,都没什么人报名,整个园区里都冷冷清清。压力之下,大家对于公司都有点失望," 就觉得你说的东西,和做的东西,不是那么的匹配。"

没有人再主动加班,之前深夜还热闹的办公室,现在晚上八点之后就没人了,车库也都空了。

一直十分热闹的内网,再看不到为公司建言献策的贴子,只剩下了一些相亲贴和卖猫、卖狗的广告。更多的是离职的同事交代自己的去向,自己创业的人,希望之后和前同事们还能有合作的机会。

他知道公司今年裁员是为了现金安全,为了生存。生存当然没有错,但是一家没有野心只剩下求生欲的公司,和那些为了不被裁而卷的同事一样,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平庸,让他觉得失望。

一位第一轮就被裁掉的学妹告诉他,补偿款真的很高,她决定先不找工作,玩一段时间,躲过这轮全行业的降本增效。" 她现在每天都很快乐。其实我发现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钱。"

MAX 主动去找了 HR,和平常一样,话说得很委婉。" 我知道最近公司有一些变动,同事之间的工作氛围也有一些不安稳,如果组织有需要的话,我可以配合。"

lind

那天,lind 正在忙手里的一个文案,这是一个很急的活儿,她连续几天都要加班到深夜。突然老板走过来,轻声叫她来一下会议室。虽然她听到风声,公司正在裁员,但是也完全想到,走进会议室,看到 HRBP 坐在那里。

几分钟时间,人力资源的同事就跟她说完了补偿条款。然后,递过一叠纸,告诉她现在可以签离职协议了。

lind 完全懵了," 为什么是我?" 她想要个答案。但是,没有人能够解释到她满意。一致的说法是,每一个部门都在裁。

她想的更多,比如,新来的业务负责人,会不会是想换一批自己的人?因为公司确实也在招人,她看到人力部门一直在做入职培训。或者说,她日常和老板的关系处理的还不够好?但是,自己明明很努力。

在之后的几个星期时间里,她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又一个个地否定了自己的猜测。

在被裁员的那个下午,lind 没有立刻签字。10 分钟前,她还在忙着手里的活儿,突然之间让她签字离职,她有点难以接受。她要求第二天签字,人力好心提醒:你没有工卡,进不了办公室,还要别的同事下去接你。

最后,离职时间定到了几小时后,她坐在工位上,发现自己已经被系统从正在做的项目中踢出来了。到约定时间,她的所有 ID 都失效了,工卡也被收回。她和这个工作过两年的公司再没有任何关系。

lind 在来公司前,就知道这个公司是实用文化,平时公司也没有什么额外福利。lind 的遭遇很常见,行业在高速奔跑的时候,也给员工提供了超常的薪资和机会,员工福利实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lind 决定离开互联网行业。她现在很羡慕外国那些百年企业,和日本公司的不裁员文化。

她先往几家制造业公司投简历,可惜,得到的回复都是相关岗位暂时没有需求。lind 后来把范围扩大到新消费公司。但是,第一轮面试就不欢而散,人力告诉她,作为一家消费品公司,就算有点互联网基因,也接不住她的工资包,入职必须降薪。人力的表情也让她不爽,对方仿佛认为她的薪资要求大逆不道。

不久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人力主动联系了她,几轮面试后,她顺利入职。这可能只是 lind 的一个过渡,或者说,她已经不敢把自己的未来押在这家公司身上。

rose

两年前,rose 入职了一家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做行政的她,对公司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早在公司开始裁员前,她就开始准备找下家。因为在她看来,自己所在的这个业务部门,会被整体裁掉。对于公司而言,有时裁员是为了控制现金,也有时是为了裁撤业务,rose 所在的这个部门,两样都占。

2020 年,疫情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了线上红利,rose 那时发现工作非常好找,她拿到了很多家互联网公司的 offer,综合对比后,她入职了一家业务简单现金充裕的中型公司。这家公司当时正在拓展新业务,虽然不属于核心业务部门,但 rose 对于公司的薪酬福利和工作氛围都很满意,唯一担心的是,她觉得这个部门的业务模式很难跑通。

rose 拿到了一家大厂的 offer,时间刚刚好,她听说自己所在的事业部要被整体裁掉。但事情很快变得不可控,和新东家一切谈妥后,她听闻这个公司开始裁员。她马上问了和自己对接的 HR,对方说,不要听信谣言,正常入职。

一周后,rose 成功入职大厂,还没等她适应新环境,就不得不在下一波裁员中离开。

一边裁员一边招人,这是最近几个月互联网公司的常态。但是,把刚招进公司不到一个月的员工裁掉,rose 想不通。她后来听说,前一段时间业务部门的招聘和公司总办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充分沟通。接下来公司将进入常态裁员,每一轮大项目完成,都会启动新一轮裁员。

几乎与 rose 同时,小新也被这家大厂忽悠了,但她比较幸运。HR 一开始显得无比着急,一直催促她确定入职时间,恨不能第二天就让她去上班。很快就谈妥了一切条件,HR 当晚就给小新发了薪资流水。但是,第二天上午,HR 在微信里告诉小新,公司锁了 HC。

小新无比震惊,之后两个月她发现工作异常难找。最后,她选择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虽然员工很少,但这个公司业务相对稳定,之前也没有过大规模裁员。

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后,rose 觉得自己不能在互联网公司跳来跳去,很快选择了一家跨国公司。rose 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战略、前景,都相对可控。不过,对于 rose 这样的年轻人,稳定也意味着职场的天花板变得更低。

惊魂略定,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仍然认为稳定更重要。当变化不可预期,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就在 max 主动找 HR 大概在一周以后,HR 就给他打来了电话," 有很重要的事情找他商谈 ",他大概就知道要发生什么了,到公司以后非常迅速地完成了流程、签下合同,然后交接工作。

max 没有对互联网失去希望,他还是想先在互联网公司找找机会。只是对他而言,互联网公司祛魅了," 和别的公司也没什么不一样 "。

互联网行业早就走出了车库时代,但仍然是年轻人的就业偏爱,就是因为所谓大厂,虽然体量成为巨头,但大多仍然保持了对新业务的探索和高速发展。很多公司今年裁员,也是为曾经的乐观和努力付出代价。

几天后,max 收到了两个大厂 HR 的邀约,不过相信到了新公司,他仍然需要去适合逐渐平庸,不再努力的公司。


猜你喜欢